Connect with us

經濟

徐風:三頭馬車失速 「救市」暫未出力

發佈於

【明報專訊】自上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年中會議提出「下半年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着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後,市場憧憬中國政府即將推出多項「救市」措施挽回疲弱的經濟,令內地與本港股市及人民幣匯價一度急升。然而,會議後至今已近一個月,中央政府暫時仍未有任何具體的政策刺激經濟,市場也逐漸由憧憬轉為失望,人民幣匯價見今年新低,而恒指也呈弱勢,並跌穿18,000點的心理關口。

事實上,中央確實推出過一些刺激經濟及行業的政策,但力道非常謹慎,至今僅將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了10個基點(即0.1厘),降幅小於預期;至於與房貸的參考利率相關的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則未有變動。對比過去中國的「宏觀調控」,除了直接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外,多個新興科技及環保產業,都會有額外的政府補貼或退稅支持,以促進投資。可見今時今日,雖然中央政府在大方向上定了調,但如何落實及執行仍具挑戰。

與2008年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不同,今次中國經濟放緩受自身因素影響較大。對比當年美國出現金融危機,美國祭出量化寬鬆,「印錢」壓低利率,資金重新流向新興經濟體,令中國受益;今次全球面對高通脹問題,各國央行被迫加息,發達國家高息令資金減少流向相對高風險的新興經濟體,同時令這些國家的滙價轉弱。另一方面,加息也會減慢經濟增長,令外貿增長放緩,甚至收縮。

外資「去風險化」 影響中國出口

對中國而言,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分別是消費、基建投資,以及出口。雖然人民幣匯價轉弱或有利出口,但中國與歐美關係轉差,以及政策變化,都令外資出現「去風險化」,寧願增加成本,都要確保供應穩定,於是在印度及東南亞設廠生產,形成競爭,加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都令出口無法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上月出口按年大幅減少14.5%,可以證明。

更嚴重的是,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一旦出口未能符合增長預期,閒置的產能便會增加,蠶食工廠的利潤。為求生存,部分工廠或會「出口轉內銷」,產品供應增加,對價格就會出現壓力,令內地出現通縮跡象。

消費市場除了面對貨品供應增加外,更重要的是隨着人口老化、失業率上升及房地產泡沫爆破,過去因房價上升出現的財富效應消失。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居民傾向增加儲蓄及償還貸款,減輕利息開支。有統計指2022年底居民儲蓄率達33.47%,較2019年前不到30%增加超過3個百分點。然而,這個行為也令內地消費進一步降溫,推動通縮。若通縮持續,居民預期貨品物價持續下降,便會推遲購物,消費更會進一步降溫。

應先梳理外貿 爭取外匯助經濟復元

中國的問題,是三匹馬都無力拉動經濟增長,民間對經濟失去信心。單靠激進的財金政策,如減息或派消費券等,或有短期提振作用,但用完消費券後,民間似乎仍會繼續勒緊褲頭;大幅增加基建,在產能過剩下也只會造成浪費,無助經濟反彈之餘,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更會加重,並非良策。要解決困局,理應先從梳理外貿着手,爭取外匯協助經濟復元,但以目前的國際關係來看,這也是最難出現的情况。這解釋了為何中央政府至今仍未能拿出實質救市方案,而投資者也可以繼續觀望,等待中央政府會有甚麼新方法提振市場?

[徐風 隨風投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