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溫仲然:藥石亂投的夜市政策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取消防疫措施至今差不多一年,當大家以為香港的經濟會回復正軌,誰知比疫情期間更嚴峻,不少中小企業都繼續面對經營困難,尤其食肆及零售業,它們甚至處於結業的邊沿。而政府其實好清楚目前的經濟困境,主因離不開內需及外需都出現問題。

內需——香港人周末寧願北上消費,長假期就往外地旅遊,那又怎會有人留港消費?消費券其實只可以帶來曇花一現的短暫提振作用,缺乏長期的經濟效益。然而,財政司長眼見港人蜂擁北上消費,就提出香港發展「夜市經濟」。筆者聽畢,就想起政府曾經提出的「地攤經濟」,最後亦是無疾而終。司長眼見內地消費強勁,於是「搬字過紙」,絕對不是問題;但筆者希望司長不要藥石亂投,認為香港人北上消費,只是因為「有夜市、食嘢平」,而沒有考慮到香港在夜市或者墟市政策上有先天的不足,故不能完全「搬字過紙」。

小販政策見政府官僚作風

夜市其實對香港來說不是新鮮事物。筆者記得,香港的夜市或者「街邊檔」文化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向來都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當時一家大小在晚飯後都會到附近「掃街」,街頭亦有不同種類的「車仔檔」,市面環境好不熱鬧。惟自回歸之後,香港政府就以衛生及維持市容為理由,一刀切取締在公共屋邨擺檔的熟食小販,並取消發出小販牌照,這些舉動可見政府的官僚作風。

綜觀世界各地,夜市攤檔大多都是當地的旅遊點,近有台灣的士林夜市,遠有意大利的街頭地攤,全都是當地吸引遊客的特色景點。反觀香港,就只有旺角的西洋菜南街、銅鑼灣的東角道行人專用區,而且這些地方大多是大型品牌的店舖,特色小店全都絕迹。購物地點的單一化,才是令「東方之珠」美譽逐漸褪色的原因之一。

政府之前經常託辭辯稱夜市會令香港市容變差,那為何台灣的夜市沒有令當地市容變差,還成為遊客必到之處?故筆者認為,夜市攤檔只要管理得宜,並不會引致衛生、治安問題,甚或可以成為旅遊景點。政府應該摒棄過往思維,引入夜市攤檔,以及考慮重發小販牌照,不但可增加創業機會,讓市民可以自力更生,更令香港增加旅遊特色。

發展真正香港特色 而非搬字過紙

小本經營向來都是香港精神,一家四口於街邊擺檔就可以養活全家的故事,筆者親耳聽聞過不少,這才是真正的香港。如果引入夜市攤檔,遊客便不用只光顧大型商場,可選擇到街邊攤檔感受香港的真正特色。這才是真正屬於香港的特色,而不是純粹「搬字過紙」。

行文至此,筆者對財政司長提出的提振夜市經濟,表示觀望態度,至少希望當局能夠重新檢視小販政策。香港其實有它的旅遊獨特性,是其他地方都不能仿效的。請政府當局考慮如何發展真正屬於香港的特色,而不是再盲目引入大型連鎖店,又或者「搬字過紙」。

作者是香港中小企國際協會理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溫仲然]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