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孫興杰:沙特峰會與和平秩序的曙光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在沙特阿拉伯吉達舉行,吸引了40多國的代表與會。這意味着俄烏戰爭已然成為全球性的事件,未來和平秩序也將通過全球峰會的方式開展重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參與其中。中國政府派出李輝大使與會。李輝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及美國政治事務國務次卿盧嵐都有交流。

吉達峰會沒有取得具體成果和共識,但是讓不同的和平倡議匯聚,為戰後和平秩序凝聚最大公約數,尤其是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共識,料是和平秩序的政治基礎。

「戰和轉換」的開始?

相較今年6月在丹麥舉行的首次「和平會議」,吉達峰會受到更多關注,有更強代表性。吉達峰會召開期間,俄烏之間的衝突烈度並未發生變化,甚至在此之後,雙方之間的衝突烈度、廣度都在增強。那麼吉達峰會為何受到各方關注,並且被多方認為是一次勝利的會議呢?

從根本而言,吉達峰會是俄烏戰爭之「勢」的一個轉折點。進而言之,俄烏戰爭已到了從戰爭向和平的轉折點,和平成為各方最大公約數。在單一的全球體系下,俄烏戰爭的全球性使之無法在雙邊甚至小多邊的框架下取得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吉達峰會開啟了在談判桌上解決俄烏矛盾和衝突的新階段。

首先,沙特在外交和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方向上,取得新突破。在此之前,各方提出了多個政治和外交解決俄烏衝突的方案或倡議,雖未取得實質成效,但表達了國際社會的意向,代表了政治共識和道義的方向。

沙特之所以能成功召開具影響力的吉達峰會,根本原因在於沙特的外交結構與外交機會相互促進,使之能扮演可讓各方都參與其中的東道主角色。沙特是產油國,與俄羅斯同處產油國陣營。俄方受到限價制裁,事實上有利於沙特提升其能源地位和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沙特處於各方力量,尤其是各大國之間的「中間地帶」,只有中立力量才有可能將各方聚攏一起。從機會來說,沙特的外交能力和外交意願都在提升,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影響力不同於前。沙特與伊朗復交,在中東及全球的影響力大為提升。尤其重要的是,沙特與中美等大國建立了比較通暢的外交溝通渠道,也正是基於此,各大國能聚首於沙特。

戰爭之終點 仍在談判桌

其次,吉達峰會意味着俄烏戰爭最終還是要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的大方向。戰爭終歸不是常態,更非當下國際社會所接受和容納的解決矛盾方式。俄烏戰爭已持續一年半之久,相關各方在戰場上廝殺,寄希望於短期內取得勝利成果。然而,無論俄羅斯的進攻還是烏克蘭的反攻,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所說的「戰爭的迷霧」再次升騰。戰爭是多方力量和意志力之間的較量,戰爭的進程不可能是線性的,亦難以預期。任何一方要取得「乾淨利落」的勝利,都是不可能的。戰爭的終點還是談判桌。

再次,吉達峰會雖在外交上具重要指標意義,卻沒有降低戰爭烈度。相反,俄烏雙方都大大提升了戰爭烈度。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烏克蘭加強了反攻力度,據報對俄國境內發動了無人機攻擊,襲擊克里米亞大橋、黑海沿岸目標。對此,俄方以「對等」方式予以回擊,而非祭出核武器。由此進一步證實,俄烏戰爭是核威懾平衡下的一場高烈度常規戰爭。吉達峰會則進一步確認,俄烏雙方將進入對等攻防的新階段。烏方現在做出的承諾是,援助烏克蘭的遠程武器只部署並用於本國境內,惟烏國不斷要求歐洲盟國提供遠程巡航導彈,比如「金牛座」導彈。

烏克蘭反對停戰,但不反對舉行和平峰會,這意味着烏方通過外交凝聚共識,並且將烏克蘭的訴求貫穿其中,獲得道義支持;同時,烏方軍事攻勢依然繼續,成為塑造戰場形態的主要力量。俄烏之間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微妙且根本的變化,吉達峰會上沒有俄國便是映照。

大國協調是世界秩序的基礎

吉達峰會上,備受關注的是中國代表的參與,這被烏克蘭、美國及國際社會視為重大突破進展。事實上,從俄烏戰爭爆發後,中方一直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立場,積極勸和促談,提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任命資深外交官擔任特使穿梭於各相關方。

至於中方出現在吉達,一方面是中國與沙特關係不斷升溫,在中方推動下,沙特和伊朗復交;另一方面,吉達峰會並非某一方主導,而是各方參與、各種方案碰撞,在多元的國際聲音中尋找最大公約數。除了俄羅斯之外的金磚國家,都派代表出席吉達峰會,表明大國協調是國際和平的基礎。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基本還是兩個主權國之間的戰爭。戰場範圍、戰爭烈度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其部分原因在於,國際秩序的基本框架和理念,以及大國政治戰略關係,還繼續有效:

首要的是,大國戰略平衡——尤其是核威懾平衡——雖然幾次受到挑戰,卻依然強韌有力。其次,戰爭升級的聯盟與陣營化基礎薄弱,北約是穩固的軍事同盟,但北約之外基本沒有形成與之相對的軍事同盟。最後,在既有大國之外,還存在眾多不願意捲入但受害的國家,在已有大國政治結構之外出現了新力量,或者說是傳統大國中心之外的邊緣,正在成為新的外交中心,吉達峰會便是例證。

國際秩序的「中心-邊緣」結構正在裂變,多元權力中心萌發,因此在俄烏戰爭之後的和平秩序建構過程中,已有的地緣政治遊戲或者伎倆,愈來愈無效。構建多元均衡的國際秩序是未來趨勢,也必然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題中之義。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