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雷競璇:「軟對抗」故事兩則

發佈於

【明報文章】邵善波先生在8月14日《明報》撰文談「軟對抗」,說得很好,這令我回想起兩件與「軟對抗」也許拉得上關係的舊事,屬於我年輕時經歷的部分,這兩事剛巧都跟英女王的頭像有關。現在不避明日黃花之嫌,憑記憶寫出,從中也多少可以窺見港英政府當日如何應付。

從舊事看港英政府處理手法

其一跟吳仲賢等出版的《70年代雙周刊》有關。這其實是一份極小眾的刊物,不過對於像當時我這樣子的激進青年來說,很有吸引力,我們是每期必買也必看。到了1972年5月出版的一期,出事了。這一期用了英女王的頭像作封面,漫畫化但沒什麼挑釁味道,惟在畫框之旁有一個細小的字,是「門」字之內有一「小」字,認得這樣一個字的人其實很少,雖然宣之於口者極多。

結果刊物剛印出來,警方就採取行動,好像是政治部出手,到印刷廠將存放的該期《70年代》全部取走,流散到書報攤的被沒收;派人上門到《70年代》的所謂編輯部偵訊,也就不在話下。不過,沒有人因此被捕,這事情也沒有在社會上引起注意,很快不了了之,之後不久,《70年代》就辦不下去了。

直到今天,我因寫作此文,找資料查證一下,才在網絡上讀到老報人鄭明仁君的文章,從而得知原來英文《德臣西報》在該年5月25日報道過這事,只是我們當時一無所聞。《德臣西報》即The China Mail,1974年停刊(鄭明仁文章〈《70年代》至激的周刊〉,2020年8月27日《am730》)。

出事的這一期《70年代》沒有絕迹,小量流傳下來,成了近乎可居的奇貨。我的一位年輕友人便在二手書店偶然發現一冊並買下,本文插圖即蒙其提供(圖)。

其實在差不多同時,我也有相似的經歷。當時我負責編輯《中大學生報》,有一期的主題是警察貪污,用了一張紙幣作插圖;剛印出來就收到警告,印刷廠的老闆大為緊張,明令我們要逐份在插圖蓋上specimen(樣本)的印章,否則要全數銷毁,以避刑責。我們只得乖乖從命,動員人手,一份一份蓋印。

第二件事是我親歷的,在1972年下半年,其時我擔任中大學生會副會長,這時期也是一眾激進大學生反殖意識高漲的時期。雖說「反殖」,其實找不到什麼能落到實處的門路或方法,無奈之中,我們做了個小勾當,每逢寄出信件,將郵票倒貼,郵票上是英女王的頭像,這樣做其實不外情緒宣泄。誰料過不了多久,有一天傍晚,兩名俗稱「雜差」的便衣警員來到學生會,告誡我們,說這樣做屬刑事罪,語氣是當時的雜差常用的,沒什麼禮貌可言。我當時負責與這兩名警員交談,其實也無詞以對,除了顧左右而言他,就是「死雞撐飯蓋」。

3點值得注意

好了,情節說完,嘗試解讀。港英政府的應對,有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對可疑分子的監視廣泛而嚴密,像倒貼郵票這樣的小舉動,很快便偵測到。可惜這樣一張情報網,港英沒有留給我們,回歸後我們也沒有重建。如果有這張情報網,很多事情就好辦得多。我一位大學同期同學因賄選被廉署調查,從家中逮捕後,先被帶到情婦住處,稍坐一下,沒說什麼話,這就夠明白了,這同學只能乖乖就範,這是一例。

其二,一有風吹草動,迅速行動,不令其擴大,《70年代》事件可作例子。這兩者加起來,便有杜漸防微之效。

其三,所謂不令事情擴大,也包括避免社會注意,令對抗無聲無息地消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發酵」。當然,這背後有港英的硬實力作後盾。這敢於出手、出手就硬的實力,在鎮壓「六七暴動」時顯示過了。

當局需好好學習怎應對預防

上面這段話,不是要在港英政府臉上貼金,但也不得不承認,與之相比,我們今天的政府和執法部門,在這方面的認識及能力是大大倒退了。2019年的災難之後,「硬對抗」搞不起來,但「軟對抗」的土壤仍在,能量沒怎樣消減,反政府分子在黑暴期間表現出來的「創造力」也不會迅速消失;一旦有動作,很容易此起彼應,潛伏在傳媒、教育等體系內的「黃色因子」會技巧地配合。有關的政府部門需要好好學習如何應對、如何預防,也希望南來的國安專家可以好好發揮作用。

作者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雷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