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潘圓圓:限制對華投資 所有人都受損除了美國政客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財政部及其他部門在徵求公眾意見後發布法規,限制或禁止美國人投資中國高科技公司,目前包括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及某些人工智能系統3個行業。

美國限制對華科技投資,直接效果是科技產業鏈上的所有參與方都受損。中美之間傳統的經貿關係有較好配合,美國部分企業有一定的技術領先優勢,較多從事研究和創新工作;中國有龐大人口和較高的人均收入。中國的新創企業面對的,是中國這個技術落地應用的最大市場;美國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向中國新創企業提供資金,這些投資通過美國的資本市場兌現退出,美國資金提供方和資本市場也是科技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這次美國總統頒布行政命令,限制資金投向中國高科技公司,科技產業鏈上的每個參與方,包括美國企業界、美國資金提供方、中國新創企業、消費者,都因此遭受損失。

使美企對中國市場束手束腳

對美國企業界來說,其技術優勢的積累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原因是利用了技術市場化的機制。無論哪個研究領域,如果以從業人員和成果數量為標準,應用型研究都佔主導位置。美國企業是應用研究的主體,而應用研究的價值,有相對客觀的判斷標準。判斷方法就是將新技術推向市場,由市場定價。新技術可能是新產品、工藝、材料、流程或其他,消費者願意為這些新技術帶來的便利支付多高的價格、技術有多大的適用範圍,市場化都會給出明確判斷。

美國先進技術企業夢寐以求的,是找到有消費能力的大市場,來提供新技術產品,擴大銷售以獲得利潤,覆蓋之前的研發成本,取得進一步研究經費。而中國擁有幾乎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政府限制對華3個行業的投資,相關美國企業將眼睜睜看着中國市場的蛋糕而束手束腳;而想要在短期內找到替代中國的市場,是不可能的任務。

對美國資金提供方來說,美國總統行政命令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盈利受損是大機率出現的事件。美國資金曾深度參與中國新創企業的成長,也是重要的獲利方。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數據顯示,2000至2019年上半年,美國風險資本對中國進行了2610次投資,為中國新創企業提供了470億美元資金;美國資本參與了價值逾1220億美元的融資過程;中國所有得到風險資本的企業中,美國投資了其中三分之一的企業;2000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新創企業得到的所有風險資本數量中,美國資本的比值至少超過五分之一。

人為壓縮資金獲利空間

美國資金提供方通過投資中國新創企業,取得豐厚利潤。從已成長的新創企業看,近5年來中國企業佔全球「獨角獸」的比重在40%左右,這些中國「獨角獸」幾乎都借力於國外的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而企業價值比初始投資增長了數百倍甚至更高。中國還有大量從事技術落地的中小新創企業,面對中國龐大市場,其增長潛力同樣巨大,是美國資金好的投資目標。

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旨在建立美國對外投資的審查框架,而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少,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審查如何服務於其目的,需要逐步探索。這個探索過程對美國資金方意味着不確定性,資金獲利的空間被人為壓縮。

外國對華投資量減 趨勢或加劇

對中國新創企業來說,美國的限制將影響其在短期中可得的資金量。新創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大,這是因為新創企業主要關注先進技術,而技術路線有不確定性。加上企業的成長潛力存在變數,即使同一賽道企業的表現差異可能也很大。另外,新技術企業的成長需要時間,資金的持續投入也很關鍵。以上多方面,決定了新創企業整體有較大的資金需求。無論美國最終出台的限制措施是否嚴苛,外國投資於中國特定行業的資金數量會減少。

事實上,這一趨勢在這次行政命令之前早已有苗頭。在可預見未來,資金量減少的趨勢可能加劇,美國對華投資限制可能擴展到其他行業,其他發達國家亦可能跟隨美國調整自己的政策。若多國啟動類似行動,會加劇資本緊張局面,在一定時期內流向中國新創企業的資金量會減少。中國將尋求其他資金來源,但中國新創企業恢復取得原有的資金量,需要時間。

對消費者來說,美國的投資限制可能減少科技帶來的便利。科技公司將最新技術運用於產品,消費者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從中得到便利,這會體現為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新技術甚至可能創造新需求。科技產業鏈的運轉,通常有助普通人取得更多的消費者剩餘,這也是科技的社會意義所在。美國行政命令可能減少普通人從科技進步所得到的好處,這對中美甚至全球消費者是一樣的。

方方面面的帳算下來,不難看出美國簽署對華投資行政命令,在這個決策中唯一獲利的是美國政客。對華展示強硬姿態、為美國選舉服務,無疑是限制對華投資的最主要動機。而美國企業界、華爾街、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即使這樣的限制可能在中長期將損害美國增長的基礎,也在所不惜。這亦意味着,對美國政客而言,短期收益總比長期考慮更重要,小集團收益往往成為壓倒性的決定因素。

來而不往非禮也 華將予有力反擊

進一步追溯美國行動的根源,可以注意到此次限制對華投資的行政命令中,美國總統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national emergency),認為行政命令之目的是維護美國國家安全。換言之,美國認為目前不是正常時期,美國經濟有危機的特徵。該行政命令表明其應對的不是普通經貿往來,而是經濟戰爭甚至更極端的情况。中國仍將堅持以更大力度利用和吸引外資,推進更高水平開放。惟面對這樣歧視性的惡劣挑釁,「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將給出有力反擊,對此可以拭目以待。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潘圓圓]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