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江戶開城香氣溫和 東京自來水 釀出美妙清酒

發佈於

【明報專訊】日本有很多地區盛產清酒,之前這專欄介紹的銘柄,有來自新潟、山形、靜岡等;那麼香港人最常去的東京,在這種熙來攘往的大都市,又有沒有酒造呢?答案是有的,銘柄名稱更是充滿在地特色的「江戶開城」。

香港人常說去日本是「返鄉下」,但又知不知所謂「東京都」其實不止是山手線轉一圈?西邊的多摩地區算是市郊,其中青梅市、八王子市及東村山市等都有清酒酒造。若將範圍收窄至只限於市中心,即是包括新宿、澀谷、品川等「23區」的話,就只有一間,就是位於港區的「東京港釀造」。

據說20世紀初,東京的23區內還有多達60多間酒造,但都市化及市場原因,絕大多數酒造都搬遷或倒閉,包括東京港釀造的前身「若松屋」。若松屋在1812年開業,在幕末時代,多名著名政治人物如西鄉隆盛、勝海舟等也會在若松屋密談,非常有名。但到了1910年結束了釀酒的生意,只繼續經營餐館及賣點雜貨。

百年之後,若松屋的第7代當家齋藤俊一萌起重新在東京釀酒的想法,但沒有山沒有水,只得高樓大廈,怎麼釀酒呢?而且租金貴得很,就算重開酒造都不可能佔地寬廣,若要縮小規模的話,又要縮到哪個地步?齋藤毫無頭緒,但此時他遇見了現任的杜氏寺澤善實。

在狹小空間釀酒

寺澤本在京都從事釀酒工作,後來獲「台場釀造所」聘用才來了東京;這是一間餐廳附屬的釀酒工場,所以他很習慣在細小的地方、以最簡單的設備釀造清酒。然而,當寺澤聽到齋藤這個大膽的想法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放棄吧,這樣的規模不會有盈利的」;但齋藤沒有放棄,繼續游說,還等到了寺澤工作的「台場釀造所」在2010年倒閉,寺澤首肯加盟。這剛好是若松屋結束的百周年。

不過,申請造酒牌照不容易,還要在東京這大都會的市中心。由於齋藤事前已做了一些工作,所以在2011年先取得濁酒及利口酒的牌照,到真正獲得釀造清酒的許可證,卻又要多等5年。

這些年,寺澤沒有閒着,他研究釀酒廠可以縮到幾小,他從前在台場的工場面積大約15坪(約534平方呎),而他認為減省設備下,8坪就足夠(約285平方呎),最後齋藤在港區找到了一所4層高總面績22坪(約783平方呎)的小樓宇,很有可能是全日本規模最小的清酒釀酒廠了。

一般的釀酒廠是一層過,東京港釀造卻分為4層,還要空間這樣狹小,似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幸而寺澤有10年在小空間釀酒的經驗,反而他更着眼怎樣將酒順利地由4樓流向地下那層,「這不僅關乎效率,還要考慮美味、安全及清潔」。

位於東京市中心 運輸方便

由蒸米、製麴、釀造酒母、上槽及裝瓶等所有工序,就是由4樓到地下順着來做,但因為空間太小,沒有儲存庫,因此他們只能小批次地製造,每周就釀造一個大罐,然後上槽並裝瓶出售。由於在市中心的關係,運輸倒很方便,隨時是早上才裝瓶,晚上便可以在銀座、品川、新橋等不同地方的居酒屋嘗到他們新鮮的清酒。

那麼水源又怎樣解決呢?寺澤沒有從別的地方運「好水」過來,用的竟然是東京的自來水,就是我們所謂的「水喉水」!他解釋:「東京的自來水和京都的伏見水,都屬於中軟水,很適合用來釀酒;而且,我們的濾水技術十分優良,所以絕對能安心使用。」2017年,兩人的心血作品「江戶開城」終於推出,不單很受市場歡迎,而且獲得不少獎項,證明原來自來水經處理後,也可以釀出美妙作品。

採用產自東京都的米和酵母

除了用東京的水,「江戶開城」還有一款All Edo(Edo即是江戶的拼音)作品,不單用了產自東京都的米,更用上1899年在江戶發現的酵母,因此所有原材料都來自東京;沿着這個思路,去年又推出了All Tokyo,酵母換上「東京酵母」(據說從日比谷公園花叢中採集花蜜的蜜蜂身上採集得來,再交由東京生物技術學院培殖並加以運用)。寺澤說:「(這款酒)香氣很溫和,味道也均衡,我覺得很符合現代東京的風格。」All Tokyo與All Edo比較的話,前者的甘味與酸度都較為平衡。

Sustainable Sake 沒經洗米減用水

「江戶開城」還有一款很有趣的作品名曰Sustainable Sake,顧名思義跟可持續發展有關,其實是環保概念,這款酒並沒有洗米,據說這可以減少10%用水,酒標上也跟平時寫上山田錦或雄町不同,而是用了「無洗米山田錦」及「無洗米雄町」,但其實味道上沒有多大分別。

最後,也得說說「江戶開城」這名字,其實是以明治維新的重大事件來命名。前述的西鄉隆盛是「維新三傑」之一,主張幕府將軍德川家應歸還實權予天皇,勝海舟則是幕府陸軍總裁,兩人最終議和,勸服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無血開城,交還江戶(東京的前身),是為「江戶開城」。是的,「返鄉下」除了飲飲食食,認識多一點歷史,也是好的,起碼喝起酒來,也能嘗到當中的歷史感。●

■胡蘇

曾經營威士忌酒吧的酒鬼、國際唎酒師,愛喝酒,也愛說酒的故事。

文:胡蘇

美術:謝偉豪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電郵: [email protected]

[Food & Be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