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嘉恒:老有所依 無懼獨居——加強獨居長者支援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5月沙田水泉澳邨揭發一宗隱蔽長者在家中身亡,直至化成白骨才被發現的悲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件中一名領取綜援、在港無親無故的獨居長者,懷疑倒斃住所多時,反映本港現行政策仍有不足,未能阻止悲劇發生。

目前在地區層面為長者提供支援服務的,主要是全港213間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長者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長者中心合共有約28.7萬名登記會員,佔全港65歲及以上長者數目約20%,反映社區裏大部分長者,包括獨居長者的需要仍被忽略。政府提倡「居家安老」多年,惟時至今日,在社區服務配套不足的情况下,不少獨居長者因長期缺乏照顧及關懷,以致悲劇頻生。

據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本港有65歲及以上長者的家庭住戶數目約為102萬,其中獨居長者佔整體有長者的家庭住戶比例為18.5%,約有18.8萬戶,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接近7萬戶。現時有逾12萬戶60歲或以上獨居長者居於公共屋邨,當中148戶更是100歲或以上獨居長者。隨着人口持續高齡化及家庭規模縮小,獨居長者數目和比例仍會上升。政府需制訂針對性的政策,加強獨居長者支援。

獨居長者面對3個問題

筆者長期在地區前線接觸長者,透過親身經驗及觀察,總結出3個一般獨居長者普遍出現的狀况。第一,部分獨居長者只能說家鄉方言,在言語不通的情况下,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雖然現時很多政府服務都能透過熱線電話聯繫,惟若無人協助翻譯方言,接聽的職員也只能對長者的需要「估估吓」。對長者來說,即使很努力嘗試表達自己,但如果對方未能掌握其需要,則感到沮喪及氣餒,久而久之便累積負面情緒。

第二,部分獨居長者欠缺主動性,可能因性格因素或是長期獨居而養成孤僻習慣,絕少參與一般社交活動。這些長者通常被稱作「隱蔽長者」,普遍並不活躍於社區,即使遇到問題也甚少主動求助;而且因較少主動接觸社會,他們較少接收到政府最新資訊。加上早年新冠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使這些長者更趨隱蔽,部分更因缺乏關懷和交談,其精神健康亦出現問題。

第三,部分獨居長者雖然安裝了「平安鐘」,但普遍仍使用第一代設備,即機器需連結固網電話,而且不少機器實際上是已損壞不能使用。現時「平安鐘」功能大增,包括活動偵測及定位追蹤;外形不限於電話,更設有手表裝置,無論是室內或戶外都能保障長者安全。惟對於非綜援長者而言,在沒有資助的情况下,服務月費增加了其經濟壓力。

設立資料庫 訂針對服務計劃

獨居長者的需要多元化,政府及社會應如何精準回應?由於現時不同政府部門都為獨居長者提供服務,例如住屋、情緒、經濟、醫療等,以致獨居長者的資料碎片化。而且各部門甚少為個別獨居長者的需要做協調,致其需求未能及時得到回應。因此筆者認為,政府需要設立獨居長者相關的資料庫,整合分散於各部門的資料,一方面在服務層面便於服務機構掌握獨居長者過去的紀錄,制訂切合其需要的服務計劃;另一方面,在政策層面可使用大數據分析獨居長者的需求,從而按需求分配公共資源支援獨居長者。

針對「隱蔽長者」,他們需要的是恒常關心,依靠現有服務網絡並不足夠。政府應多善用地區組織或企業義工隊,主動探訪接觸,並邀請多方專業界別設計簡易安全風險評估問卷,讓義工在探訪期間可做相關評估,提早識別高風險獨居長者,並轉介至相關服務機構給予支援。

關懷獨居長者 非遙不可及

此外,政府應大力推廣和普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例如以「共付」方式鼓勵獨居長者更新「平安鐘」,甚至可鼓勵在獨居長者家中安裝活動探測器,協助監測長者於家中的行為動態習慣,或在家中的移動行徑,分析潛在家居危機,減低意外風險。又或如長者長時間沒有進出洗手間或廚房等,可透過遠程控制聯絡義工到訪查看,以防長者因意外而失救。

綜合上述,關懷獨居長者並未如社會想像般遙不可及。特區政府和社會大眾只要持之以恒深入社區,採用合適科技及辦法,便能夠有效與獨居長者保持聯絡,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真真正正享受生活、樂活人生。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觀塘中分區委員會委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嘉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