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退休前公司醫保宜轉個人醫保

【明報專訊】工作多年若即將退休,除了籌劃去哪兒旅行或強積金提取部署等,都要留意保障問題,特別在退休前要將公司團體保轉為個人醫療保險。有老友記認為退休後才買醫療保險,在職時可以靠公司醫保,但當退休時購買醫療保險有機會做健康核保,亦可能有不同的病歷,到時才買醫療保險可能會有很多不保事項,甚至被保險公司拒絕受保。故退休前不妨考慮善用公司醫保轉為個人醫保或參加自願醫保計劃,作為退休後醫療保障。明報記者 龍彩霞
一般來說,不少香港的打工仔都會享有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普遍叫「團體醫療保險」,這類保險一般只提供基本的門診及住院保障,賠償額未必足以全數支付嚴重傷病的醫療費用,受保人需要自行支付有關差額。此外,每當僱員離開所屬機構,便會即時喪失保障,因此轉工期間便可能出現保障真空期。即使新舊工作無縫交接,新工作的醫保都會重新計算「等候期」。而部分已獲舊保單保障的病患,在新保單下可能被視作「投保前已有病症」而不獲保障。
退休後才買或須做健康核保
當僱員退休後,亦可能因為年齡或身體問題,未必可以成功購買個人醫保。不過,現時部分團體醫保會為受保僱員提供可攜式醫保計劃,受保僱員可選擇向現有團體醫保保險公司投保此類型計劃,以便將來轉工或退休後繼續享有醫療保障。但自從2019年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後,愈來愈多人有興趣購買一份自己的醫療保險。
可選設有自付費個人醫保
不少人都會抱有疑問,既然已經有公司那份團體醫療保險,還有沒有必要自己再買一份個人自願醫保呢?雖然醫療保險不會重複賠償,即是一間保險公司作出賠償後,另一間保險公司不會就已賠償部分再次賠償,但公司的醫療保險不一定賠得足,萬一患上嚴重疾病,賠償缺口可能更大。特別是自願醫保,其保障範圍包括投保時未知的已有疾病和先天性疾病。若退休前可以有一份自願醫保,則超支部分便全數由保險公司賠償而毋須自己煩惱,離職或退休後的保障缺口也可以彌補。
公司團體醫療保險保障有限
僱員在退休前有公司醫保,便可以選擇設有自付費的個人醫保。自付費又稱墊底費,可理解為投保人須先自行負擔的醫療費用,而保險公司則會負責超出自付費後的合資格醫療開支,並受相關保障額所限。那麼,設有自付費的醫保又有何好處?簡單而言,投保人可以透過設自付費的個人醫保,來調低保費;自付費愈高,保費可下調得愈低。投保人如有公司團體醫保,便可利用團體醫保的賠償來抵消自付費,然後按個人醫保索償,提升整體醫療保障。
快而保的專家分析指出,不同公司所提供的醫療福利不同,有些公司會為僱員提供保障一樣的團體醫療保險,但也有公司會因應僱員的職級和職位安排不一樣的醫療保險。大部分本港中小企的資源有限,始終僱員醫療保險並非法例要求一定要買的東西,所以這類保險大部分只提供基本的門診和住院保障,例如平時傷風感冒時可低價甚至免費睇門診醫生,但當中附帶不少條件,如每年、每次賠償及次數限制、只涵蓋網絡醫生、專科須持有效轉介信等。
私家醫院病房房租差異大
更進一步,如果受保人患上大病需要入院,香港大部分私家醫院的病房大致分3級 ︰普通病房(或稱標準房)、半私家房及私家房。每日房租收費介乎500元至2.3萬元,差別可以好大。公司醫療福利可能只有400元至600元,而且多數採取「細項設限」的結構,為每個保障項目(如房費、外科手術費、雜費等)設置賠償上限,變相僱員就要自己掏腰包。不少人認為已經擁有公司醫保的保障,但當醫療超出標準賠償費就要自付。
自願醫保保證續保至100歲
有理財顧問指出,大部分打工仔都有轉工經驗,從離職到新公司,甚至試用期完畢後才享有團體醫療保障,真空期隨時長達半年,倘若患上嚴重疾病,全部醫療開支都需要自付。當走到退休階段時,公司醫保便不再為僱員提供保障。個人醫保會就不同產品的續保年期來維持保障,而其中自願醫保更會保證續保至100歲(實際年齡),不會因為工作的限制而失去醫療保障。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退休綢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