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環團批政府太遲介入 倡觀豚指引擴至觀鯨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暫難估計鯨魚死因,認為可透過解剖進一步了解本身是否有病,以及身上傷痕否致命。她批評政府太遲介入事件,令鯨魚受不必要傷害及干擾,例如被多艘觀鯨船包圍,認為應檢討倘再遇同類事件,跨部門須盡快按實際情况啟動應變措施,以減少鯨魚被滋擾或傷害。有環團認為政府應檢討現有觀豚指引至適用於觀鯨,例如要求於鯨魚出沒半徑50米範圍內的船關掉引擎。

指未見執法難阻嚇 促跨部門訂應變

麥希汶向本報稱,最初鯨魚在港海出現時仍有覓食,行為亦未見異常,後來發現背部有傷痕,但並非近期形成,故暫難確定其死因。不過她稱,早前有不少市民出海近距離觀鯨,而布氏鯨不時在較淺水區域覓食,對噪音敏感,船的螺旋槳亦會造成干擾和傷害,她認為事件反映不少人不了解鯨魚習性,亦缺乏保護海洋生物意識,希望政府加強教育公眾不應近距離干擾海洋生物活動和棲息。

麥希汶認為政府在今次事件應變較慢,鯨魚在港出現的首一個多星期,社交平台已上載不少片段或打卡照,顯示鯨魚周圍被船包圍,漁護署之後才聯同其他部門在西貢碼頭一帶勸喻市民及載客船的負責人不要出海追鯨,但仍未見部門執法,認為阻嚇力不足。對於外國有訂立觀鯨守則甚至立法設保護區保護鯨豚,麥說鯨豚闖入本港水域事件不多,認為若有鯨豚出現,部門迅速反應或會更有效保護鯨豚不受滋擾。

倡研立法 鯨出沒50米內熄引擎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形容,事件給予政府及市民慘痛教訓,促請當局檢討現有觀豚指引至適用於觀鯨,例如要求所有船在鯨出沒的50米半徑範圍內關閉引擎。翻查資料,現時漁護署《觀豚活動守則》列明,每次只可有一艘觀豚船在海豚500米範圍內觀豚;不可向海豚迎面前進,只以斜角靠近等。程詩灝亦建議政府就觀賞鯨豚指引研究立法,讓執法人員和船家有更清晰規範。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對鯨魚之死非常惋惜及難過,希望香港社會更尊重大型海洋生物及其棲息空間。基金會建議政府檢視現有鯨豚保育政策,並為同類事件制訂跨部門應對措施及指引,於鯨豚出沒期間主動管理周邊船舶活動,全面監察牠們健康狀况,並教育公眾遇見鯨豚時正確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