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王軍:中共政治局會議釋放六大積極信號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中國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疫後復蘇不盡理想的關鍵時刻,今次政治局會議顯示出,官方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加理性務實,經濟政策能見度進一步提高,並釋放出六大積極信號。

首先,中國官方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趨於理性和務實,不再認為是「好於預期」。會議認為,儘管「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但「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這意味着經濟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部分經濟指標有所波動和反覆,也是正常現象,惟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因此需要保持信心和耐心。

其次,宏觀經濟政策基調向着更加寬鬆的方向轉變,政策能見度顯著提高。會議強調「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這意味着後續政策力度將明顯強於上半年。

會議還特別指出,「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而此前4月份的政治局會議未出現「加強逆周期調節」這一提法。此次時隔多年再次提出「加強逆周期調節」,同樣表明後續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冲經濟下行的力度將加大。會議有關政策部分的措辭,都表明政策整體基調將更加積極、精準和有力,且落腳點是「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不過也要注意,這些表述並不意味下半年會有超預期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出台。

另方面,會議釋放出六大積極信號,意在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扭轉悲觀預期和防範系統性的風險。

一是罕見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一表述是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顯示會議對資本市場寄予厚望。基於此,下階段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將包括強化財富管理功能、滿足居民財富保值增值、提高財產性的收入和優化資產配置的巨大需求。活躍資本市場也是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急迫需要。同時,鑑於前期人民幣的大幅波動,政治局會議還重提「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為人民幣資產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隨着美國聯儲局加息臨近尾聲,下半年中國經濟和人民幣資產有望迎來一定的「重估」。

擴大內需迫切性 大大提高

二是把「積極擴大國內需求」放在「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前面。4月份政治局會議強調的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然後才是「恢復和擴大需求」。而此次會議「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在前,「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後,這顯示出擴大內需的迫切性大大提高,說明為確保實現年度預期增長目標,下半年將更加重視「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消費保持較快增長。

房地產調控政策或有重大轉變

三是既強調「切實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強調「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前者主要是源於對財政可持續性和產業安全的統籌考慮;後者是意圖打消民營企業家不願擴大投資的一些顧慮,繼續給民營企業吃下發展壯大的「定心丸」,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這也跟之前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相呼應。

四是首次提出「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這普遍被認為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一個重大轉變和調整。在過去房地產市場長期過熱階段,官方曾陸續出台政策。而在目前市場供求失衡的新環境下,這些政策存在較大的邊際優化空間。

筆者預計從下半年開始,各地將加快落實「因城施策」,各項政策調整力度將會有所加大,工具也將會趨於多元化,特別是一些不必要的行政性限制措施,例如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有望逐步放開。

「穩就業」提至前所未有新高度

五是強調「要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政治局會議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重視程度提升,背景是地方賣地收入連續下滑、地方償債壓力加大,今年來個別地區也出現「城投債」風險事件,地方化債進入攻堅期。

會議對債務風險的化解,更加強調一攬子化債方案,這意味着未來解決債務問題,既要考慮增量,還要兼顧存量,將短期與中長期措施相結合,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預計中央政府將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下,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騰挪空間,助其選擇適當的化債方案。

六是首次提出「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顯示中央對「穩就業」關乎經濟全局的認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這一就業政策的全新提法,是正確應對中國就業形勢新變化的要求,對當前擴大內需、提振信心、穩定預期、防範風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預計未來「穩就業」和「促消費」將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通過以「產業-就業-收入-消費」為抓手,來實現「穩就業」、「促消費」的目的。

作者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軍]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