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市民如何看區議會改組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立法會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香港政治體制中的區域組織將進入新里程。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這次區議會改組是愛國者治港的另一體現,他盼望區議會從此以後為市民多做實事、完善地區管理。

關於這次區議會改組,近期有不少評論,但較少從市民的角度分析。這樣,市民對改組後的區議會有什麼看法?他們對未來區議會有什麼期望?首先,《基本法》關於區域組織是怎樣寫的?基本法第97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第98條:「區域組織的職權和組成方法由法律規定。」

改組後的區會 更符基本法規定

區議會的名稱在基本法並沒有出現,是特區政府根據基本法第97條成立的。基本法講的十分清楚:區議會是非政權性的組織,功能是接受政府就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也可提供一些如文化、康樂等地區服務。

今次區議會改組,雖然有評論認為是「去政權化」,但細讀基本法條文,可見政府沒有違反基本法規定;至於是否撥亂反正,則見仁見智。

直選議席減 市民覺得是損失

市民又如何看這次區議會改組?以下分三方面分析。首先,重組後的區議會,直選議席佔全部議席的19%,即470席中有88席。直覺上,市民覺得直選議席少了,相比之前區議會議席差不多全由直選產生,現在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

政府的解釋是,區議會並非政權性的組織,根據基本法的說法,區議會是區域組織,「議會」的名稱是回歸前留下來,惟性質不應與立法會相提並論;功能方面,區議會是接受政府諮詢,就着政府指定的議題收集市民意見。因此,區議會有多少直選議席,並非衡量區議會重要性的準則;也不是全部區議員由直選產生,才能有效完成基本法賦予的區域組織功能。政府認為,改組區議會是必須的;區議員背景具多樣性,方能多方面收集地區居民的不同意見,並就政府諮詢的議題,向政府作全面和有效的反映(以上是筆者綜合不同官員的發言所得結論)。

政府的解釋不能說沒有道理。客觀來看,改組後的區議會,性質和功能確實更符合基本法的規定。不過話說回來,市民總覺得快將改組的區議會,少了直選議席是一種損失。為什麼這樣說?市民認為,自己選出來的區議員才會向自己交代,就如過去自己有意見,要求區議員替他們出聲,或有事要求區議員幫忙,區議員如果不做或敷衍了事,下次選舉就不會投他們一票;現在,他們雖仍可投票選區議員,惟改組後的區議會,80%以上的區議員不是他們直接選出來,這些非直選產生的區議員,居民還可找他們幫忙嗎?非直選產生的區議員,會就自己的工作向居民交代嗎?他們下屆能否再做區議員,居民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嗎?

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改組前的區議會,無論是建制派或民主派的區議員,他們都做了大量緊貼地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工作、解決了他們不少大大小小的疑難,也填補了政府在地區行政上的缺失和遺漏。這次區議會改組,組成上雖有改變,惟區議會為地區居民做實事、化解疑難、作為居民與政府部門的橋樑,這些工作不僅不應停止,更應該加強、擴大。

區議員難與居民保持以往關係

市民對區議會改組的另一意見,是他們與區議員的關係會否因改組而改變?改組前的區議會,每個選區的選民人數只有一萬幾千人。區議員雖不能認識每名街坊,但多知道他們在該區居住,居民有需要時可聯絡他們,地區有活動時區議員也可號召街坊參與。區議員因與當選地區的居民有密切接觸,也較容易鼓勵居民參與義務工作(做義工)。

區議會改組後,全港將劃分為44個選區,直選的88席分別由每區的登記選民以雙議席單票制選出;另外176席由每區的「三會」(分區會、防火會、滅罪會)成員以全票制選出,候選人毋須為三會成員。由於選區數目只有44個,若然政府仍舊維持18個區議會,每個區議會大致由2至3個選區組成,這樣,由於每區選民數目增加多倍,相信當選的區議員,無論他們是直選或經由三會產生,都難與居民保持以往那種密切關係;居民也不知有疑難時,自己應否找區議員幫忙,特別是一些家庭和個人瑣事,他們可找區議員商量嗎?

政府可能認為,區議員的總數還是有470人,比以往只是些微減少,只要當選的區議員盡心盡力為居民服務,相信很快便可取得居民信任,不會因選區範圍擴大而較前失色。不過對居民來說,區議員最好在自己住所附近有辦事處;如果要長途跋涉才可找到他們,加上平日少接觸,感情總有隔膜,連自己做義工的意願也因此消退。政府如何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可要認真想辦法啊!

關愛隊須有表現 得到市民接受

最後,改組後的區議會,又如何配合快將在每區成立的「關愛隊」的工作?關愛隊做什麼?至今政府沒有清晰解釋,市民對關愛隊的工作也多不大了解。關愛隊不能單打獨鬥,服務居民必須與地區福利機構合作。但據筆者所知,地區福利服務單位的主管,對關愛隊的工作認識不多,更不知將來如何與關愛隊合作。總言之,市民多不知道關愛隊的功能,遑論如何參與關愛隊做義工。筆者認為,到關愛隊在各區成立之後,政府應多作宣傳,關愛隊必須有所表現,得到市民接受,方能推動鄰舍互助互愛。

區議會改組後的另一特色,是區議會主席不再由議員互選產生,改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出任。過往區議會為人詬病的,是區議會常因黨派之爭,結果一事無成。現在區議會主席由民政專員出任,應是要返回「行政主導」的大方向。這樣,居民對區議會的期望,自然較以往高,也盼望區議會一如基本法所言,向他們「提供文化、康樂、環保衛生等服務」。本月12日,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並提出5項措施強化成效,包括課後託管、優化長者健身設施、優化環境衛生、加強執法力度、擴大行人路面。以上都符合地區居民的需要,盼早日見到成效。

區議會改組,政府的口號是「完善地區治理,建設社區幫到你」。市民無法左右區議會的組成,惟他們盼望區議會能夠做實事,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