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偉豪:在Generative AI年代 讀大學應選什麼學科?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進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年代,很多人的直覺是社會更需要專門的技術人才。但不少調查和研究卻得出一個相反結論,就是當AI已經可輕易地替人類解決複雜的技術難題的時候,社會和企業最需要的,反而是更有「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懂得思考和分析,又能創意地胡思亂想的人才。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將在本星期三放榜,多達5萬名考生便會根據其考試成績去計劃自己的將來;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便是應該在大學選讀什麼學科。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正為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轉變的時代,在選科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便是這個AI年代究竟需要哪一類人才?

學生選科的典型消費者心態

由於大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長遠投資,決定理應建基於對將來的合理預期。所以,除了考慮能力和興趣之外,應要預計世界在將來5至10年內需要什麼人才,然後在大學選擇相關科目。而且,年輕人理應帶一點傲氣和敢於冒險而闖出新天地的精神,勇於選擇新科目,學習新知識,走一條跟前人不同的路。

可是,現實卻往往與理性的預期總有一段距離。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收生經驗和接觸過的數據,發現不少同學的選擇都是傾向保守,以及甚受過去的數字和身邊大部分人的決定影響。這也許是因為很多香港的中學同學對大學及其主修科目的決定,均非純粹是個人選擇,而是甚受身邊成年人,包括老師和家長的影響。

在這特殊的環境和因素下,本港每年的大學聯合招生(JUPAS)結果,都會出現一些奇怪而保守的有趣現象。首先,很多大學和科目的收生分數,均是超級地穩定,這是因為學生本身及在他身邊幫助其選擇的成年人,已相信了歷史和前人的智慧。所以,不少DSE同學選擇大學和學系的方式,是典型消費者心態——均是依據自己公開試的分數,來選擇一個自己能夠「負擔」得起,而又收生分數最高的大學和學系。因此傳統上的「三大」,即港大、中大和科大便較有優勢;相對之下,以極高分入讀平均收生分數較低的大學和學科的個案,便少之又少。

選科泡沫爆破循環或再臨

過分依賴過往收生分數來決定自己前途的缺點,除了是忽視自己的興趣和天分之外,就是錯失了與世界新發展趨勢及即將來臨的大時代接軌的時機。但值得一提的是,當以上的穩定模式出現變化時,卻又往往是「市場」表現不理性而矯枉過正的一刻,大家會突然「一窩蜂」地追捧某一些科目。一如過往曾經出現的科網熱潮,結果形成一個供應遠遠大於需求的人力巿場泡沫;一旦爆破,除了學無所用,或要轉行另覓出路之外,最可惜的是白白浪費了學習能力最巔峰的大學時期的光陰。

筆者在這裏分享以上對於公開試放榜,及同學就大學主修選擇的一些觀察和歷史,是因為在generative AI的大時代下,另一個選科泡沫及最終爆破的循環,極可能又會隨之而來。重要的是,在generative AI如ChatGPT出現之後,世界對於能夠補足和改良AI的「人類智能」的需要,同樣殷切。大家不需要盲目地強迫自己成為AI工程師,才能在未來的AI社會中得到發揮才華的機會。

在ChatGPT等強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出現之後,很多人均有一種錯覺,就是只有追捧純科技和硬技術的技能及工種,才有光明前路。但早在多年前已有經濟學者提出「贏家盡贏」(winner-take-all)的理論,意思是在全球市場一體化下,只有最頂尖的專家才可以成功;而在AI也可自己寫電腦程式和處理很多技術難題的時候,恐怕非頂級的技術專才的生存空間,將會進一步被收窄。因此,除非你在AI技術和研究上充滿天分及興趣,否則強迫自己修讀這些科目,恐怕並非一個明智選擇。

AI年代 也是發揮人類智能的年代

不止是AI工程師,在ChatGPT面世後,其中一個近期炙手可熱的職位便是「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即是專為ChatGPT等人工智能系統編寫和輸入指令,以得出最佳輸出結果的職位。惟於今年6月,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大學商學院的學者Oguz Acar便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註1),對「提示工程」的價值和持久性,提出了重大質疑。根本上,他認為「提示工程」只是一個因一般人未完全熟悉generative AI而產生的短暫現象,屬曇花一現,根本沒有前途。隨着用家的技能增長,及generative AI系統的進步,愈來愈了解人類語言及善於跟其互動,這行業將逐漸式微。事實上,現時巿場已出現不少有關ChatGPT prompt的「天書」,跟真人工程師競爭。

Acar文章的重點是,在generative AI年代,是盡情發揮人類智能的年代,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能力便是懂得「提出問題」(problem formulation),意即把面對要改善的處境,演化成AI可以明白和解決的問題。這能力更可被細分成3個環節——認清(identify)、分析(analyze)和描述(delineate)問題。

與此同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今年4月最新發表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註2),在企業最重視的員工技能中,排行第一的正是分析能力(analytical thinking),排行第二的是創意(creative thinking);而人工智能及大數據(AI and big data)的硬技術只是排行第十五,要比排第六、代表對科技的基本認知及應用能力的科技素養(technological literacy)遠遠為低。

研究與數據均說明,AI年代可以是各行各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年代。只要你擁有優良的AI素養(AI literacy),再配合AI所缺乏的人類智能,特別是分析能力和創意、懂得思考和反思、有批判能力,前途都可以無可限量。於這前提下,在大學選科可以更自由,殊途同歸,因為人力市場的重點已由你的主修科目,轉移至你真實擁有的能力和經驗。

註1:Acar, O. A. (2023). AI Prompt Engineering Isn’t the Futu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註2:World Economic Forum. (2023).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

作者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偉豪]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