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香港如何應對「獨居時代」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全球的獨居人口,由1996年1.53億人,增至2011年2.77億人,15年間上升逾80%,這一趨勢亦在亞洲乃至香港蔓延開來。根據香港人口普查數字,本港人口總數連年上漲,從2006年的686萬上漲至2021年的741萬,但相對應家庭格局卻逐漸縮小:家庭住戶平均人數從2006年的3人,降至2021年的2.7人。

從數據可以看出,香港人口分佈和家庭格局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家庭格局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市民家庭觀念的傾向性,也反映出香港政府在這一時期政策的影響。不難看出,一方面香港人口發展傾向於獨居或不結婚,另一方面較多青年人於婚後不與父母同住,以及選擇只要一個甚至不要孩子的夫婦數量上升。

於東亞地區,「家庭」觀念深深植根在傳統文化概念中,與親屬之間的聯結和家族內部的利益綑綁普遍較為深重。這一文化背景亦能在各地政策中體現出來,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對家庭的保護體現在各方面,其中最典型體現在其婚姻法對婚姻關係穩定性的重視程度上,尤其出台多項具體的制度和政策來引導當地民眾。其中新加坡著名的「組屋」制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當地民眾組建家庭,「組屋」也為家庭的形成提供重組場所。

相對香港,雖然本港相關法律方面亦有一定的鼓勵婚姻措施,譬如減稅、增加申請公屋機會等,但力度不足,導致長久以來在香港的文化背景下,人們仍普遍認為如果沒有房子就不能結婚,以及公屋居住條件和申請難度難以撐起人們對組建家庭的渴望。因此,香港當前家庭結構愈趨小型,以及獨居者愈來愈多的情形便不難理解了。

獨居群體需求 常被忽視

本地獨居者一般可分為「主動獨居」及「被動獨居」兩種情况。這兩種情况的群體境遇,從根本上有所不同:前者常常被媒體調侃為「單身貴族」,指的是在收入尚可、並非基於經濟原因的情况下,選擇獨居生活的白領或中產群體;而後者則更傾向是囿於收入、住房或其他硬件條件,而不得不選擇獨居以降低生活成本。惟不應忽視的是,上述兩種情况有一定的交叉區域,即獨居長者——有一些獨居長者縱然經濟條件上乘,但仍面臨獨居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更不必說基層獨居長者的生存狀况。

然而,當前本港政府並沒有針對獨居群體做細緻劃分,導致他們的需求常常被忽視。以市民申請公屋的數據為例,截至2022年3月,過去12個月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其中單人申請者的配屋優次通常是最低,也就是說,單身群體等待公共住房的時間比平均等待時間要長得多。在2022年第一季獲編配公屋的6000宗一般申請中,該季只有420宗配額及計分制度下的非長者單人申請獲編配。

以政策回應家庭規模變化

家庭規模的變化,對香港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政府應從政策方面有所回應。首先,建議當局在本港建立專門針對獨居長者的社區醫療和照護措施,以及建立共享社區概念,在滿足獨居長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豐富他們的社交需求。該項政策可以與當下的地區治理過程結合,發動基層力量,補齊對獨居長者照護領域的短板。

第二,針對獨居群體,政府可以鼓勵企業挖掘單身人士的對應市場。有統計資料表明,單身一族的消費結構跟以家庭為主體的消費結構有所不同,他們的儲蓄傾向明顯低過家庭;相反,邊際消費的傾向卻遠高於家庭。以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為代表的單身人士有較強消費能力,市場潛力巨大,譬如個人投資、理財、文化等,都仍有商機可挖掘。

就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單身經濟」的生命力要想繼續延續,需要生產者和銷售者緊抓市場變化,相關服務行業和服務類別應更加細化。總之,鼓勵人們組建家庭、鼓勵生育,固然重要,惟政府亦應平衡不斷上漲的獨居者的需求,保障其基本利益。小型家庭甚至獨居者數量愈來愈多,若政府不及時回應這類群體的需求,則社會難以持續保持平衡。

制訂具香港特色的人口發展戰略

當我們將歷史的畫卷再往前翻,便會發現歷史已經潛移默化地對「家庭」賦予更深刻內涵。除了本文提及的獨居家庭之外,由於觀念變化和人口不斷遷移,這使從過去的多代家庭,演變到三代家庭、二代家庭、一代家庭、一人家庭,以至最後的由都選擇不結婚的個體自由組成的「家庭」。「家庭」這個概念本身所具備的內涵和功能,已經發生由量到質的變化。

同時,不僅一人或單身的獨居家庭,包括夫婦家庭、隔代家庭、單親家庭、多元文化家庭、港深跨境家庭、獨生子女家庭等,都在不同程度彰顯了對於這一概念的解讀。這便意味着,政府作為社會的主導者,不應僅停留於以傳統眼光看待香港當前的人口趨勢、家庭結構,而應該將家庭政策及其相關聯的家庭福利服務體系,跟社會公眾不同的需求緊密相連,以尋求不同群體間的最大公約數,從而制訂真正具有香港特色的人口發展戰略。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