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如何縮短「政府與民眾的距離」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若說去年回歸25周年前後的報道和活動,都是關於一國兩制實踐的階段性總結,那麼本年「7.1」前後的討論焦點,就是新政府上任一年來的施政表現。過去一周,除了媒體踴躍評論外,坊間也有大量由團體舉辦的論壇及會議,既為過去一年的施政作結,也在摸索「新局」如何才能夠變得更好。

前幾天,筆者以嘉賓講者身分出席其中一個活動,並以「如何從民生議題重啟公共討論」為題,分析過去一年在媒體中、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社會民情,並得到席間一些「有心人」回應。這些回應對於我們如何審視過去一年政府與民眾的關係,以及如何推動良政善治,甚有啟發性。

「市民不滿意,但市民不說」

兩星期前,呂大樂教授所撰的〈政府與民眾的距離〉一文(2023年6月30日《明報》),在筆者的朋友中廣傳,引起相當多共鳴。呂教授提到的那種「(市民)其實唔係幾滿意,不過唔會講出口」的現象,在筆者所接觸的圈子裏也成了常態,尤其在一些不算熟稔的朋友之間,大家談起政治時都會說:「新一屆政府幾高效率,有心解決問題。」須知道港人的適應力很強,朋友對於新時局不乏務實取態:「我會持開放態度,再觀察一段時間。舊一套不一定好,新的制度不一定差。」

不過,再就政策的細節討論下去,大家就會開始提出一些具體問題和憂慮;問到他們會否配合政府一些呼籲,例如繼續支持器官捐贈,他們的反應是「再諗諗先」。可見,這些人的實際感受未必是他們口中說的那般正面。這些反應,也側寫了今天社會的「依從性」(compliance)雖高,但「參與度」(participation)不足的狀况——法律要求市民做的,他們會服從;惟可以讓市民自由選擇的,政府未必能夠一呼百應。

不過仍然令人安慰的是,部分市民未把門關上,「觀望」態度倒是真的(至少他們仍然選擇留在香港),而「觀望」會否轉化成為對政府的支持,就很視乎政府下一步行動了。

社會不乏有心人 續聯繫「市民」與「制度」

任何制度都需要時間才能建立「認受性」,當中「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來有朋友問到,地區行政架構改變後,若遇到天花板滲水,應找誰幫忙。他說與其找關愛隊,不如找區議員,就算幾年前他票投這名區議員的對手,但也覺得這個人至少在區內服務了一段時間,算是有認受性。「市民」與「制度」之間,往往就是透過這些「人」維持聯繫。

筆者幾天前在活動中接觸到的「有心人」,部分屬「制度內的人」,能發揮一點影響力。他們都是抱着一種「願意由自己做起」的心態參與公共事務,正嘗試在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多做一步」,例如:主動發起一些解決區內問題的會議及行動;參與諮詢委員會會議前,先做一些調查研究,以反映社會上更廣泛意見;透過相熟的議員向官員提出民生問題;組織研討會,向政府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這些自發行為背後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不讓制度與一般市民脫節。這些舉措也有別於某些形式化的參與:有出席過各類型活動的人都會知道,出席不等同參與,出席的人可以一言不發,或沒有機會發言,即所謂「participation without engagement」。這些「有心人」都希望能夠帶來互動空間,他們亦盡量邀請議員或官員到場列席,讓參與者覺得自己的意見有機會得到「回應」。

前線的人有心 但高層不能不變

若從施政角度而言,意見的表達大致上可分為兩類:(1)市民在日常生活裏遇到的問題或不滿,這些意見未必是政府議程的一部分;(2)政府有意要推行政策,過程中需要收集市民意見。

「有心人」或許能擔當排難解憂的角色,反映市民日常意見或不滿,或在政府需要時,「有心人」也可幫忙蒐集意見;但在重大政策議題上,市民是否覺得有表達意見的空間,關鍵在於高層意志。在全面貫徹行政主導的今天,這種改變只能由上而下帶動。雖然「有心」的中下層公務員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發揮其積極性,盡量多接觸市民,惟評估公務員工作表現的始終是上層。假如上層給予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與吸納民意無關,下層的積極性也不可能無止境地發揮。

今天我們得到的施政效率,源於制度內沒有任何因素能夠阻止決策的形成。有人會認為,極端的反對聲音消失後,政府理應更有空間重新開放討論、促進良性互動。如何讓事情能夠得到充分討論、如何讓持不同意見的人得到被說服的機會、如何讓他們覺得自己被聆聽和被尊重,這些都不會動搖最終的決策權,但卻能夠減低政府做錯決定的機會。這種「被尊重」的感覺,未必是來自市民實際上影響了政策,而是在於政策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官員正在爭取他們的支持。

如何讓市民感受到「被尊重」

這一年來,官員說了很多:「交椅洲.建島未來——住大啲住好啲」、「完善地區治理,建設社區幫到你」的宣傳鋪天蓋地。但如呂教授所言,這是官宣而非互動。當政府的聲音太大,市民的聲音就很難被聽到。至於如何讓市民由「依從」變為願意「參與」,則關乎政府除了雷厲風行的執法能力外,還是否具備讓人心信服的「軟功」。以聽說要推遲到下年4月才實施的垃圾徵費為例,筆者也無法想像在缺乏市民配合的情况下,靠罰款和執法如何能夠令政策執行到底。

有人形容過去一年是本屆政府的蜜月期。這一年政府確實推出很多政策,連官方廣告也大力宣傳政府過去一年如何拼經濟、為香港創造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說好香港故事。無論如何,接下來幾年,我們就會見到政策成效。問題有否被解決,最終還是離不開市民的意見。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