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飲食業料大集團先輸勞 憂住宿成難題 譽宴主席稱助減薪酬壓力 林瑞華:長遠要重塑營商環境

發佈於

【明報專訊】政府上月公布輸入勞工計劃,涉及26個行業,包括飲食業的侍應、收銀員及初級廚師。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業界普遍歡迎措施,據他了解部分連鎖食肆及酒樓集團正積極考慮甚至部署申請。有中式酒樓負責人料一旦大型集團聘用外勞,日後或釋放本地人手,令其他食肆較易招聘;又透露曾考慮是否擴展,惟現時招聘困難而不太積極,「即使經濟環境穩定後又未必找到人,想開都開不到」。有中小型食肆負責人則認為,原則上同意輸入外勞,否則人手短缺導致薪酬上漲加重營運成本,惟在政府未有通盤計劃下,憂慮實際操作是否可行,舉例宿舍連同薪酬成本,能否控制至較現時聘用本地勞工低,否則輸入外勞誘因未必太大。

明報記者 施晉宇 陳柔雅

倘大集團聘外勞 或可釋放本地人手

譽宴集團主席張家豪透露,集團旗下5間食肆要約200名人手,惟長工不足150人,樓面和廚房分別欠缺約30人及10人。他稱部分勞工已離港,加上有從業員轉行,「鬥搶」人手下疫後薪酬加幅達兩至三成,如疫前經理月薪2.3萬至2.4萬元,現時加至2.7萬至2.8萬元,形容「現時不是一年加薪一次,而是兩至三次」,若薪酬不夠高員工就會跳槽,薪酬開支已佔升至營運成本近三成。他提到加幅同時牽涉運輸及製作成本上升,食肆無奈轉嫁消費者,造成消費物價飈升的「連鎖反應」。

張家豪歡迎放寬輸入外勞,認為有助減輕薪酬成本壓力及遏止消費物價。至於集團會否考慮輸入,他稱仍優先招聘本地人,現階段只是關注而未必積極考慮,要視乎當局如何釐定各職位薪酬下限及須否提供住宿等再決定,一旦須提供住宿,便要確保外勞居住質素,則牽涉保養清潔等衍生問題。惟他相信,國內有分店的集團正開展相關程序,可調配人手來港工作,且毋須重新訓練。

林:薪酬佔成本兩成變三成 新人也還價

中小型食肆同樣面臨人手短缺,現時經營4間食肆的林瑞華稱,新冠疫情期間不少有經驗者轉行、離港或提早退休,疫後亦非貿然辭職重投業界,勞動人口嚴重減少,導致薪酬由昔日佔整體開支約兩成飈升至疫後約三成,「在中上環無3萬元月薪都難請人」,甚至有新人以「若未能提供這個價錢,便會選擇去其他地方」還價。他稱大部分新人缺乏責任心且經驗匱乏,惟人手短缺下只能降低要求,慨嘆「以前着重管理,現在無人手,想管理都無辦法」,憂長遠影響本港「美食天堂」稱號。

憂實際操作 內地往返勞保涵否

身為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的林瑞華表示,人手短缺影響復常,又認為外勞不僅從內地輸入,可放眼全球市場如東南亞,英語溝通更勝一籌,而西餐廳亦會渴求聘請外國名廚招徠。惟他擔心輸入外勞實際操作是否可行,舉例往返內地及本港出意外時勞保是否涵蓋;而本地僱主不諳外地市場,港府會否在不同城市舉辦招聘活動方便僱主招聘。

林瑞華提及,勞動力不足只是枝節問題,長遠港府要解決結構問題,重塑營商環境,包括重建港人信心,吸引有技術及經驗者留港,而非出現「逃亡潮」。

黃家和:外勞助解無法電子化工序

黃家和透露,疫情前業界有約26萬名從業員,高峰時達28萬人;疫後只剩下約20萬名從業員,反映業界人手短缺;當中六至七成空缺來自待應及收銀員等,其餘則屬清潔工及廚師等,在部分工序無法電子化下,料輸入外勞有助解決燃眉之急。他不擔心輸入外勞影響本地就業機會,由於僱主要先證明在本地未能聘用人手,再由勞顧會逐個個案審批,相信有足夠「把關」保障本地就業。

(輸勞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