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鄭立:樓多過人,還買來幹什麼?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最近香港地產市場有緩慢冷卻的現象,有地產相關業者就抱怨,是因為年輕人都不買樓,覺得因為下一代不買樓,才會導致市場慢慢支撐不起來;甚至有人激進到建議,應該減少公共房屋供應去逼人買樓。

但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黃子華很久前已說過,買樓這件事,是有樓有樓、無樓無樓。會買樓的人不是公屋家庭,而是那些本來就有物業的家庭。既然這20年最賺錢的就是地產,自然地,買得起樓的人就是擁有地產的人。

那些在麥當勞打工的公屋無產階級,他們從來都負擔不起買樓,沒有可以借予他們首期的父母,通不過銀行的審核應該也得不到貸款。地產業者不妨看看香港最低工資是多少,不會傻到以為掙這工資的人有買樓這選項吧?樓市門檻早已久久拋離公屋階層負擔能力,你就算把所有公屋拆掉、逼他們瞓街,他們都不可能負擔得起幾百萬、上千萬元的物業。

地產業者可能會想:既然本地人不是買不起,就是沒需要買,那麼新移民年輕人會是市場嗎?結果很可能是:他們是想買樓,不過是想買他們家鄉的樓,而不是香港的樓——又不是特別好住、回報又變差,用同樣價錢在故鄉買房子待自己退休更好,何必住香港的「白鴿籠」。當香港錢不好賺的時候,新移民就立即回鄉了,不會在這裏跟你「過人世」。

有可能買樓的年輕人,就是有產階級的後代,因為他們能夠得到父母援助,銀行也對他們較友善;可是累積了兩三代後,他們的家族已太有錢了,很多都擁有多個物業,物業數量比起後代的數量還要多,之後資產也會給後代繼承。

既然都可以繼承上一代的物業,躺着等繼承就行了,不僅自己可住,還有一堆等着收租,哪裏有需要買新的?他們再買樓就是為了投資增值,樓市現在正好下滑,回報下降,就沒有買的理由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樹存在了,他們已經在乘涼,又何須再種樹呢?上一代都留這麼多財富給他們了,你覺得他們會捱多一層樓,還是把時間省下來去健身房?

本來所有產業都會沒落,既然香港的工業沒落、影視沒落、漫畫沒落,電視台也沒落,地產最後難道又能獨善其身?

作者是專欄作家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鄭立]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