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髮型師:港口味術語 外勞難熟知 稱助理學徒人手需求更大 「政府有無聽我們需要?」

發佈於

【明報專訊】勞動力短缺窒礙多個行業疫後復蘇,政府宣布擴大輸入外勞,推行逾四分之一世紀的補充勞工計劃將改變,暫准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輸入勞工兩年,包括為市民打理三千煩惱絲的髮型師。有經營髮型屋、入行逾廿年的髮型師認為,本地髮型師才會了解本土文化和市場,礙於文化差異,從沒考慮輸入髮型師,亦關注來港髮型師需具備什麼資歷、是否僅限剪髮。不過她承認業界面對人力短缺,其中髮型助理和學徒短缺更嚴重,建議改為准許輸入「髮型從業員」,同時強調輸入外勞僅短暫措施,長遠應提升髮型師地位,吸引本地年輕人入行。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本港現時有逾萬名髮型師,入行逾廿年的Hair Garden人力資源總監及業務經理楊雅珊(Seiko)是其一,正與丈夫經營8間髮型屋。要成為髮型師,首先要成為學徒,由低做起,學習洗頭、染髮、焗油、電髮、剪髮,一般磨練至少兩年才可成為髮型師。

Seiko表示,集團旗下髮型屋不缺髮型師,但近年少了年輕人願入行,「不願由低做起」,故學徒和協助髮型師的髮型助理人手需求反而更大。她指其集團髮型助理有五成空缺,以往一間髮型屋需要5名學徒,現時僅一至兩人,令不少髮型師「變得一腳踢」,包辦洗頭等工作,令客人等更久。

稱歐美髮型未必對味 港叫「偷薄」內地叫「打薄」

對於政府擬准輸入髮型師,Seiko認為本港髮型師具備專業水平和技術,有獨有風格和文化,了解市場需要,故其集團從沒考慮在香港以外輸入髮型師,主因是文化差異,擔心非本地人未必了解本土文化和工作流程,亦憂技術水平有差異。她舉例,有些歐美髮型雖漂亮,卻未必適合港人口味,又指本港與內地術語不同,例如本港叫「偷薄」、內地叫「打薄」,內地髮型師未必明白港人要求,「萬一誤會了,剪錯了點呢?」她又提到,本港潮濕氣候也影響髮型,「這些你要在香港生活才會知」。

政府6月13日在未有交代髮型師等26個工種人力短缺數據下,便宣布擬於今年第三季放寬輸入。Seiko說,明白政府想解決勞工短缺問題,業界亦出現人力短缺,惟各髮型屋短缺崗位不同,「政府有無聽到我們真正需要?」她敦促政府調查行內職位短缺,並修改為容許輸入「髮型從業員」,以涵蓋不同崗位、較具彈性。她說會考慮輸入學徒或髮型助理,尤其學徒可「由零開始」培訓。

作為資深髮型師,她不怕外勞搶飯碗,「只要自己裝備好就不驚」,但相信功底不夠的資淺髮型師會較擔心生計受外勞影響。

關注「髮型師」限剪髮否 倡改輸「髮型從業員」增彈性

即使放寬,補充勞工計劃下申請輸入外勞仍要經勞顧會審批、外勞薪酬亦不可低於行業工資中位數。Seiko說業界對計劃細節有許多疑問,例如來港髮型師須持資歷、如何釐訂工資中位數、工作範圍是否僅限剪髮,「可否電髮、染髮?」她說旗下多數髮型師持有美髮業資歷架構的證書,反問「小巴司機來港都要再培訓,髮型師揸剪刀,又是否應有培訓」,認為來港髮型師至少須持當地政府認可的證書。

指輸勞僅權宜 冀政府助升地位吸新血

Seiko冀政府盡快與業界和工會溝通了解行業所需,仔細討論和制訂細節,亦要避免影響本地髮型師薪酬待遇。本身是職業訓練局「美容及美髮業訓練委員會」委員的她認同輸入外勞僅短暫措施,長遠要令年輕人看到行業有前景,冀政府幫助提升髮型師形象和地位,視之為專業,方能吸引新血。

(輸勞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