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盤中食事:合菜戴帽 胡金銓的龍門「俠菜」

發佈於

【明報專訊】從小沉迷武俠小說,也喜歡看武俠電影,但無論是徐克的《新龍門客棧》還是胡金銓的原版《龍門客棧》,於心裏都有此疑問:哪可能在一個沒通訊設備的古裝片年代,幾路人馬事有湊巧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間客棧,豈非只為演大龍鳳而硬砌一個困獸鬥場景?後來才明白,是自己年少閱歷少,風塵僕僕的老江湖最棹忌那些霎眼嬌的新屎坑,斷不會為打卡而貿然試伏,來來去去都去同一個地方開飯,舊友新仇搭枱相逢,並不意外。

大俠的鄉愁

在觀塘鴻圖道打滾了十年八載,我都算是半個老江湖了吧,在前幾年,做完採訪經常會去碼頭那邊的拿督或者豐業歇腳,隔籬枱便不時遇着另一間傳媒公司的行家,甚或是前同事,閒來收風講人是非。只可惜此情不再了。又記得在台灣讀研究所的那幾年,凡是要大伙兒夾錢吃一頓慶祝,像迎生或歡送畢業同學的場合,多數就去指南路上的四川菜館(但其實跟四川菜關係不大)。菜館裏有道菜式貴得離譜,叫七彩醬爆蝦球,其實即是一碟沾滿沙律醬和彩色朱古力米的炸蝦,台灣熱炒店常見菜式,第一次見到很難不翻白眼,但非常難忘。胡金銓在1966年拍完《大醉俠》後跟邵氏分手,轉往台灣發展,翌年拍了《龍門客棧》。可能那時還未流行沙律醬炒蝦球,但最近看紀錄片《大俠胡金銓》才知道,他待在台灣的日子會經常約演員和導演去「都一處」開飯,獨愛老北京住家小菜。當然,吃的不是佳餚,是鄉愁。

武俠詩人 難敵時代更替

由林靖傑執導的《大俠胡金銓》,整部紀錄片分成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副標題是「先知曾經來過」,偏向入門,輯錄了石雋、鄭佩佩、徐楓、秦沛、吳宇森、徐克、許鞍華等名人訪談,憶述他們所認識的胡金銓,以此解讀其武俠詩學,也有意向從不認識胡金銓,或從未接觸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語武俠片的觀眾簡介一代「大俠」的電影成就。

回顧香港昔日的武俠電影,邵氏三雄居功至偉,張徹是武學,楚原重俠氣,胡金銓則饒富詩意。山水竹林,霧中隱寺,以雲煙留白,將水墨畫與戲曲的精髓融入電影,頗具禪境。如今細數《大醉俠》、《龍門客棧》到《山中傳奇》那些耐人尋味的意象,仍覺睿智前衛。然而,別樹一幟的武俠詩學,並不是胡金銓創作生涯的全貌,紀錄片第二部分取名「斷腸人在天涯」,便轉而談及武俠片熱潮的消退,以至胡金銓晚年電影風格的轉變。

終究是異鄉人

胡金銓生於北京名流,年輕時不愁吃喝,但戰後內地局勢危險,家人為安全着想將他送走,獨自一人落戶香港。胡金銓畫藝了得,本身想在香港做職業畫師,結果認識了李翰祥和鄒文懷等人,從長城、永華再到邵氏,剛好迎上香港電影最蓬勃的年代,隨之開創了台灣的武俠片熱潮,是時勢造就了他,但也很遺憾,時勢並不是永遠站在他那一邊。他曾是華語影壇首屈一指的導演,憑《俠女》、《大醉俠》登上事業巔峰,甚至在當時被譽為國際五大導演之一,但電影上的超凡成就,皆敵不過時代更替。1980年代港台兩地娛樂生態劇變,本土題材抬頭,新浪潮影人冒起,武俠片顯得老派陳舊,陸續退潮,而胡金銓這個從北方來的外來者亦被本地後浪蓋過,如他本人感慨,自己終究是一個異鄉人。是胡金銓創造了一代電影熱潮,但潮流沒有留住他,而且江河日下,他愈來愈不適應商業生產模式,被市場唾棄。

像他這樣一個被譽為世界頂尖的大導演,居然陷於找不到投資者開拍新作,也沒人脈留在大學任教電影,無以為生的困境。晚年鬱鬱不得志的胡金銓,只能在報紙寫寫電影隨筆餬口,一代巨匠的進退失據,教人看得心酸。

都一處就是他的龍門客棧

胡金銓確是典型的藝術家性格,醉心電影,挖空半生,除此以外幾乎一無所求,不擅跟人打交道,對衣著、日常起居都很隨便。唯獨讓石雋、徐楓等人印象深刻的是,胡金銓移居美國後,每次回台灣都事必約大家到都一處碰面開飯。都一處源於北京,由國民黨老兵帶到台灣,其名還有一典故。相傳乾隆微服出巡時半夜餓了,想找個地方吃消夜,卻發現全京城只剩一間菜館通宵營業,醫飽肚子認定這是一個好地方,便賜御名都一處。

台灣的都一處跟乾隆去吃消夜那一間應該無關,但似乎就很對胡金銓的北方人胃口,讓他吃出鄉愁的滋味。紀錄片裏,攝製隊先跟着石雋到訪南投、太魯閣的拍攝現場,後來就在都一處故地重遊——是他恩師胡金銓念念不忘的「龍門客棧」。只見他隨手寫了一張紙條,羅列出幾款菜式,都是胡金銓來吃飯必定會點的食物:九轉肥腸、褡褳火燒、合菜代(戴)帽……每道菜式聽來都咬文嚼字,想來別有一番老北京的情懷。

看完紀錄片,順道研究了一下這幾道胡金銓的「俠菜」。合菜戴帽(也寫作「玳瑁」)又名金銀滿堂,乃是北京居家經典小菜,也是討個好意頭的如意菜,先炒起肉絲、韭黃絲、豆乾絲、紅蘿蔔絲和芽菜,上面再鋪一層煎蛋皮,所以叫「戴帽」,再夾在春餅吃,若改用冬菇絲和筍絲,全素版本則叫和尚戴帽。像我這樣不太喜歡吃麵餅的人,用來撈飯或者作為下酒菜都不錯,算是一碟老北京版的「小炒王」吧。

先知的詩,斷腸人心聲

紀錄片形容胡金銓既是「先知」也是「斷腸人」,這說法很獨到,亦是解讀胡金銓作品的兩個階段。胡金銓的電影,素來以其詩化和禪意最受推崇,偏向是他藝術追求的部分,就開創電影美學而言,不愧先知之名。但與此同時,在他的電影世界裏,同樣有着關於流落異鄉,對政治現實的暗中感慨和淒傷。1967年藏在《龍門客棧》裏借古諷今的影射,今日已不是秘密。電影以明朝黨宦專權為時代背景,描述一代忠臣兵部尚書于謙慘死,東廠派出爪牙誅其後人,幸得一批民間俠義之士相救。在電影上映的年代,正值中國政治動盪之時,文革十年之始,跟毛澤東點名指斥明史學家吳晗所著的《海瑞罷官》有很大關連,其後吳晗遭批鬥,死於冤獄,其中一條罪狀就是寫過大量關於「東」廠的文獻,有反黨誅心之嫌。于謙的原型,某程度上就是吳晗,而作品也多少折射了一個南下知識分子、離鄉避禍的斷腸人的心聲。

出師未捷

同樣地,胡金銓晚年最想拍的作品《華工血淚史》,其實是關於「I Go」和「Oh No」兩個華人鐵路工人曾經聚居的美國小鎮。於紀錄片裏,許鞍華和秦沛雙雙提到,胡金銓早於1970年代已籌備此作,對於這個鐵路華工被欺壓、群起反抗的故事,既有現代歷史的脈絡,也有武俠片的底氣,電影未有人肯出錢投資,他已經做了大量資料蒐集,連角色設計、劇本和分場都準備就緒,大概是跟他長年漂泊在外的異鄉人景况有關。雖然胡金銓認定了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作品,但在那個年代,《華工血淚史》題材太冷門,在荷李活根本找不到投資者,最後是得到當時在國際影壇發展順遂的吳宇森保薦,並邀請周潤發主演,才得以推動成事。但世事無常,就在開拍前1個月,胡金銓到台灣做心臟手術,結果失救離世。在手術枱不治的消息傳出之後,影壇大為震驚和惋惜,而且不明白在沒有即時生命危險的情况下,胡金銓為何要做這樣高風險的心臟手術。或者是他想得太完美,要在人生最後一仗用盡全副心力,以最佳狀態完成這部作品。

那年他回來台灣,躊躇滿志終於開拍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還約了交情深厚的導演王童在都一處吃飯。王童形容他為重新執導而決心戒酒,顯得容光煥發,又似乎回復了年輕時的自信。可惜一別,就是永別。是真的出師未捷,英雄氣短。

時代來得太慢

在台北生活了好幾年,都有幾次路經都一處。而且,此一時不同彼一時,當年的老北京菜館,今日是獲得米芝蓮(和乾隆)認證的名店。可惜巨星已殞,故人提起胡金銓無不黯然落淚,窮一生創作電影,離開的時候幾乎身無分文,只留下一部尚待完成的作品。但就在胡金銓的未了夢人走茶涼許多年後,亞裔導演不再邊緣,被世人淡忘的「亞裔美國夢」終於捲土重來,像趙婷的《浪跡天地》和鄭一朔的《農情家園》都相繼成為國際電影新浪潮的代表。這可能是從未如此適合《華工血淚史》的新時代,但時代終究來得太慢。先知曾經來過,他已經走得很遠。

文˙ 謝利

…………………………………………

合菜戴帽。食譜/文、圖:呂晞頌

【材料】

•豬肉……50克

•黑木耳……50克

•紅蘿蔔 ……50克

•韭黃……50克

•豆乾……50克

•茭白筍……50克(可略)

•葱……1至2棵

•銀芽……50克

•雞蛋……3隻

•粟粉……1茶匙

•豉油……2湯匙

•鹽……適量

•甜麵醬……適量

【做法】

1.沸水加一湯匙鹽,汆燙銀芽,瀝乾備用。將其他材料切絲或切段備用。

2.兩隻半雞蛋加1/2茶匙粟粉及1/4茶匙鹽打勻,倒入已加熱的平底鍋,輕輕旋轉令蛋液鋪平,小火煎成蛋皮,放在湯碗中備用

3.豬肉絲加入餘下約半隻雞蛋,豉油1湯匙、甜麵醬1茶匙、1/2茶匙粟粉略醃;炒葱花、韭黃段、黑木耳絲、銀芽、茭白筍絲,盛起備用

4.放入豬肉絲炒至轉色,加入蘿蔔絲、豆乾絲拌炒,與步驟3食材炒勻後,加1湯匙豉油調味

5.盛至鋪了蛋皮的碗中,再倒扣至碟中,把蛋皮?十字向四角掀開(可在蛋皮塗些甜麵醬)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