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扶貧委員會應改名為「民生改善委員會」

發佈於

【明報文章】李家超出任行政長官剛好過了一年。過去一年,如何評價他的表現?這是近日傳媒報道焦點所在。筆者也趁此機會,看看過去一年李家超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成績,特別是扶貧方面的表現。

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有些市民特別需要政府關注和幫助,包括住在劏房的家庭住戶、基層家庭的兒童、需別人照顧的孤獨長者。這是特首去年眼中的扶助對象。到了今年,由於早前發生的幾宗社會慘劇,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扶助對象看來還會包括精神病患者、負責照顧他人的照顧者,及基層的少數族裔。

政府改善市民生活

不應再以「扶貧」形容

評論特首扶貧工作表現之前,筆者首先要指出的是,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不應再以「扶貧」來形容,連帶扶貧委員會(Commission on Poverty)的名稱也應更改。2005年政府首次成立扶貧委員會,那時SARS剛過去,經濟重拾發展軌道,政府知道不少市民仍在窮困生活邊沿掙扎,因此成立扶貧委員會,目的是推行一些具體惠民措施,救民於水火。扶貧委員會經過兩年努力,在報告中提出50多項建議,都是切實可行的措施,並不是什麼制度上的改革。扶貧委員會完成工作後,於2007年解散。

筆者舊事重提,想指出的是,今天的扶貧委員會,無論性質和工作範圍,皆不可跟昔日的扶貧委員會相提並論。今天的扶貧委員會,是在前特首梁振英上任行政長官後成立。雖沿用扶貧委員會的名稱,但那時政府的扶貧工作,相比SARS後的情况,已有很大差別。

首先,曾蔭權出任特首期間設立關愛基金;扶貧委員會重組後,關愛基金支持的項目,一般先交給扶貧委員會討論和決定。換言之,由於得到關愛基金支持,扶貧委員會可以做的事情多了,對象不再限於市民心目中的「窮人」。到梁振英出任特首,政府更向關愛基金注入150億元,扶貧委員會的工作其後不斷擴大,一度使市民有錯覺,以為政府福利措施未能滿足的需要,皆可由關愛基金補足。到了這個地步,扶貧委員會的工作已不是「扶貧」這麼簡單;而政府過去制定的「貧窮線」,也未能充分反映政府的扶貧工作成效。

貧窮線未足以反映扶貧工作成效

其次,最低工資於2011年設立後,加上梁振英出任特首時引入長者生活津貼,本港貧窮情况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最低工資為低薪工人的收入提供了基本保障,工資水平最少可以餬口,也間接改善了一般打工仔工資水平;而長者生活津貼的作用,特別是普通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於2022年合併後,終於使長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政府也可把關注長者福祉的焦點,移向他們對醫療和住院設施的需要。

總括而言,有了最低工資和長者生活津貼,市民的貧窮不再是朝不保夕;政府的扶貧工作對象,也不再限於那些孤苦無依的老人,或那些貧病交迫的殘疾者,或那些蝸居於狹窄住房的劏房戶,或那些無法與同齡競爭的低收入家庭兒童。

今天扶貧委員會的工作,實質上已擴大至涵蓋那些健康和精神上需要別人照顧及照顧他們的無助市民,或那些生活在社會邊沿的少數族裔和單親家庭,或那些無法適應社會轉變的「隱閉」長者和年輕人。也就是說,現在扶貧委員會的工作,範圍已涉及每名市民的福祉。所以筆者認為,扶貧委員會的名稱是時候更改了!為了名實相符,筆者建議改名為「民生改善委員會」,簡稱「民改會」。

回看過去一年李家超在改善民生方面的表現。劏房是去年施政報告列為頭號必須面對的民生問題,李家超的解決辦法是在未來5年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簡約公屋的想法提出後,社會人士反應正面的居多,原因是未來10年,政府雖找到足夠土地興建預期的公營房屋,但完成的單位是「頭輕尾重」,即在李家超5年任期內,實難加快劏房居民「上樓」速度。因此,簡約公屋的建議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簡屋單位分配 必須審慎行事

從劏房居民的角度看,特別是那些家庭住戶,能夠入住簡約公屋總算是另一個選擇。不過簡約公屋並非長久,輪候公屋的劏房居民若選擇入住,一旦他們成功編配公屋單位,豈非要在兩三年內搬屋兩次?另外,是否入住簡約公屋,還得考慮自己的工作地點、子女轉校問題、增加的交通費用又是否負擔得來?這些都是現實的生活問題,不能為了住得寬敞一些而不考慮。

簡約公屋的構思沒有錯,最少可以在短期內增加公屋單位供應,劏房居民也算有另一條出路。筆者認為現在最棘手的,是簡約公屋單位如何分配,負責官員必須審慎行事,多從申請者的角度出發,避免為了完成任務,或為了證實簡約公屋成效,不惜運用一切威迫利誘手段去填滿單位。

另一項去年施政報告宣布的扶貧措施,是設立「共創明Teen計劃」,以師友形式協助住屋環境擠迫的初中生。「共創明Teen計劃」的構思,與過去扶貧委員會的兒童發展基金計劃十分相似,都是為了擴闊低收入家庭兒童的視野、增強他們自信心,並透過師友關係協助兒童規劃未來。不過,第一期「共創明Teen計劃」惠及不到3000名初中生,一年的期限也太短了,參加者可能與導師見面幾次便完結,很難建立有啟發性的師友關係。至於計劃如何持續下去,現仍待政府檢討,這才是考驗政府在扶助「輸在起跑線」兒童力度的時候。

課後託管計劃

非專為成績較差或貧窮學生而設

另一項協助低收入家庭兒童的計劃,是政務司長陳國基於上月提到的課後託管計劃。課後託管不是新鮮構思,不少青少年中心都有類似計劃,且多得到社會福利署資助。現在陳國基提出來的,特別之處是在學生原校讓他們下課後多留兩三個小時,並由導師指導功課或進行其他學習。

據筆者理解,不少劏房戶兒童下課後,狹小的住房實不宜他們學習;倘能留在學校做功課,是不錯的安排,聞說已有三四十間學校表示有興趣參加。筆者覺得,學校應避免給學生和家長一個印象,好像計劃是專為成績較差或貧窮學生而設,所以計劃不應把家境較好的學生拒之門外;况且今天雙職家庭十分普遍,他們的子女多留校兩三個小時,也是不少家長的願望。

最後,在去年施政報告,李家超還提到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加強對「照顧者」所需的支援和服務、設立應對人口老化的基層醫療服務,及探討在大灣區養老的合作計劃等。這些計劃仍在起步階段,落實後再詳細討論。

總的來說,以一年時間看,李家超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總算不過不失;惟改善民生需長時間方見成效,在發展過程中應多聽市民意見,這樣才能不負市民期望,凝聚互信。

(附:謝謝同版阮穎嫻的意見。我也想過兩三折乘車優惠的建議,但現在長途巴士或港鐵,每程車費動輒二三十元,就是兩折計算,來回就是10多元,對長者也是一個數目,沒有必要就不花,這有違計劃原初鼓勵長者跨區探親和參加活動的目的。)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