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網民愈沉默 網絡愈瘋狂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網絡世界充斥極端言論和不可理喻的網民,「正常人」比例看似遠低於現實世界,為什麼呢?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花多年時間,追蹤新聞讀者的習慣,並將讀者分為三大類——每周就新聞事件在網絡發帖和留言的活躍讀者(active participators);每周閱讀、「讚好」和分享新聞的反應性讀者(reactive participators);以及只看新聞而不做任何行動的被動讀者(passive consumers)。

研究:近半人默默看新聞 不評論不分享

其報告綜合全球46個地區的結果,發現僅22%受訪者屬於活躍讀者,較2018年下跌11個百分點;反應性讀者和被動讀者則分別上升6及5個百分點,分別佔31%和47%。總括來說,愈來愈少人就新聞事件在網上發言,近半人只默默地看新聞,既不評論也不分享。

活躍讀者以高學歷男士為主,政治取態傾向於非常左翼或非常右翼。由於沉默大多數愈來愈多,比較偏激的人則留戀網絡世界,造成網絡言論愈來愈極端。

調查發現,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公開評論新聞事件的人正在減少,在WhatsApp等通訊軟件分享新聞的受訪者比例則上升。至於面對面跟朋友和同事談論新聞,仍然是最熱門的分享新聞途徑,近三分之一受訪者仍然有此習慣。報告指出,人們意識到網上的辯論文化「有毒」(toxic),因此傾向只跟認識的人在私密環境下分享意見。

該報告也指出,由於網絡言論難以監察,很多新聞機構關停留言功能,令讀者集中在facebook評論新聞;但facebook近年將重心移離新聞,令讀者跟新聞互動的機會減少。加上TikTok等重視「觀賞」而不一定鼓勵「參與」的社交網絡流行,使跟新聞互動的人進一步減少。

報告提醒新聞機構,如果單憑留言者的反應去了解讀者喜好,只會偏聽於極端的活躍讀者,忽略沉默大多數。套用同樣邏輯去審視網絡言論,倘政府根據網絡留言去掌握民情、市民根據網絡留言去了解世界、傳媒引述網絡留言去製造輿論,則必然偏離沉默大多數的中間路線,影響判斷。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