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如何用好新聞 溝淡壞新聞?

發佈於

【明報文章】讀者怕看了壞新聞會影響心情,年輕讀者更為了保持心靈健康而迴避新聞,但新聞機構總不能報喜不報憂。如果將好新聞與壞新聞溝埋一齊,會產生什麼效果?

不少研究發現,閱讀新聞有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英國雅息士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一項研究指出,在推特(Twitter)和YouTube上看2至4分鐘有關疫情的消息,已有可能令人產生負面情緒。不過當負面情緒產生後,有沒有辦法藉着看開心的新聞,將情緒導回正面?該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有可能。

研究團隊先向1800名參加者展示負面新聞,包括2017年英國曼徹斯特爆炸案、一宗虐待動物案或一宗暴力傷人案;再向部分參加者展示逗趣的新聞,包括會說髒話的鸚鵡、一則奪獎的笑話,或一名被反鎖在書店的遊客如何離奇逃脫。結果顯示,人們讀完趣聞後心情變好,抵消了負面新聞所導致的部分心理影響。

不過,趣聞並非改善心情的最佳方法。研究團隊向部分參加者展示正面樂觀的好人好事新聞,包括一家機構免費治療露宿者的寵物、一名女子致力在Instagram搜索有輕生傾向的網民並加以制止,或一名小女孩將生日禮金轉贈飢餓的露宿者。結果發現,好人好事比起趣聞的威力更大,讀者看後不但心情變好,而且更加相信人性善良。

研究指好人好事報道

或可減「險惡世界症候群」

撰寫研究報告的雅息士大學心理系講師Kathryn Buchanan說,讀者會被天災人禍觸發「災難同情」(catastrophe compassion);但當得悉他人向受難者伸出援手,又會放下心頭大石,抵消本來的不安;而當人們目睹人性光輝,也有助「重設」內心的憤世嫉俗,重拾對人性的希望。

Buchanan認為,新聞機構如果多報道正面樂觀的好人好事,或有助減少「險惡世界症候群」(mean world syndrome)現象——經常接收大眾媒體資訊的人,會錯誤地認為世界比實際上更危險,因而加劇恐懼、焦慮和悲觀情緒。

香港由治及興,惟最近壞新聞仍有不少,既有退捐器官潮,又有國泰事件。新聞機構如何在壞人壞事裏找出好人好事,其實不難,例如找一名曾接受器官捐贈而重拾新生的人接受訪問,以真實個案說明捐贈的意義;找出空姐、空少如何在危難裏幫助乘客的難忘事迹,說明空服員面對的壓力及專業性等等。

這些新聞特寫,除了可以豐富話題新聞,亦有可能減輕社會矛盾和怨氣。不過在香港,新聞事件的升溫和降溫、政治化與去政治化,似乎已超出傳媒的能力範圍。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