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中金陳健恒:內地債息料續跌 增「中特估」吸引力

發佈於

【明報專訊】雖然恒指上周續跌176點或0.9%,惟不少內地航空、物流、公路股股價卻逆市向好,可見「中國特色資本市場估值」(「中特估」)熱潮仍然持續,今期封面故事由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負責人陳健恒,以及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研究部執行負責人、交運物流首席分析師楊鑫分析最新形勢。陳健恒認為,人民銀行去年大幅下調貸款利率後,今年內銀存款利率料亦跟隨明顯下調,令內地債券市場整體息率向下,進一步提升股息率高的「中特估」股份吸引力,料此主題仍可看好。楊鑫則認為,內地航空、物流、公路股各有利好因素支持,料升浪未完。

明報記者 葉創成

上周從北京來港工作期間會見本港及國際傳媒的陳健恒表示,他與不少債券投資者一樣,比較關心宏觀經濟、通脹、政策變化,因此是次除了分享對內地債券市場最新看法外,亦談及宏觀經濟、通脹及政策變化,他首先分析今年以來內地債券市場走勢:「今年初的時候,大家對中國經濟回升的預期比較好,那麼走過這幾個月,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確有不少領域在回升,但是也看到一些分化,在這種分化的格局下,最近幾個月我們看到國內的債券利率是在下降的(見圖1),並沒有像年初大家預期般上升。」

雖然內地GDP上季按年增長4.5%,本季GDP增長料會加快,但陳健恒指出,今年以來內地經濟不同領域表現分化,例如基建投資增長較快,而地產投資增長比較低,甚至是負值,而且上月居民價格消費指數(CPI)按年僅增長0.1%(見圖2)。

內地今次復蘇非再由房產推動

陳健恒分析,在今年內地經濟復蘇的情况下,債券利率卻不升反跌,這情况屬過去多年所未見,原因是次經濟增長動力與過去不同,並非由房地產市場帶動:「以前在內地經濟復蘇的過程中,隨着經濟增長加快,利率大概率也會上升,但是今次沒有,所以我們要試圖理解它跟過去不相同地方──過去每次政府刺激經濟,社會融資總量便會上一個新的台階,相當於出現一個比較明顯的加槓桿過程,今年來看,即使社會融資總量也略有增加,但是沒有像過去上升的斜率那麼高,所以這便是跟過去不太一樣的現象。那麼我們怎去解釋此情况呢?我們看到過去每次經濟復蘇都有共同點,在於它都是由房地產帶動,經濟增長最快的領域是房地產銷售金額,而且隨着房地產銷售額增加,它也會帶動消費及投資,例如把2020年疫情前後、即把2021年第一季與2019年第一季比較,也可以看到房地產銷售增速很快,所以過去每一次房地產銷售都創新高,帶動整體經濟的復蘇,即使經濟其他領域表現並非完全一樣。」

內房相關高收益資產減 推低債息

「是次內地經濟復蘇周期與過去不同的是,房地產的表現應該還偏弱一些,我們看到不論是銷量或投資,如果跟前年或去年對比,還沒有達到一個新高,這次經濟比較強的地方在哪裏呢?是基建投資,所以這次復蘇的驅動力與我們以前復蘇的驅動力不同,以前復蘇的驅動力最主要來自房地產,這次房地產的表現是偏弱一些,但是基建強度比較高」。

陳健恒指出,內地經濟由房地產抑或基建推動增長,最大的影響是,房地產市場的復蘇一般會帶來高收益資產,而基建市場興旺卻不會帶來高收益資產:「內地房地產相關融資在過去多年佔整體融資比例一直比較高,至去年及今年以來始下降,而期內基建佔整體融資的比例則上升,你可以理解的是,房地產及基建融資的差別是前者能夠帶來高收益資產,而後者卻不能夠。這邏輯在於房地產過去不論是由老百姓出來借房貸,抑或是企業出來借開發貸或者發行信用債,利率都是比較高的,因此過去中國的高收益資產大部分都是與房地產相關的,所以當現時房地產佔整體融資比例降低,它的融資需求沒有以前那麼高,便不會像以往般帶來那麼多的高收益資產;而值得注意的是,內地政府主要以城投平台集資來進行基建投資,由於基建回報率不及房地產那麼高,它並不會像房地產般帶來那麼多的高收益資產。」

根據陳健恒的分析,簡而言之,既然內地是次經濟復蘇是由基建投資帶動,因此便不會帶來高收益資產,這便導致10年期國債孳息等基準債券利率下跌:「我們拿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來看,過去它其實就是地產周期驅動,過去如果我們看到房地產銷售增長很強,按揭貸款增量也很高,這可以理解為高收益資產的供應增加,那麼機構便能夠輕易配置到一些高收益的資產,在這個情况下,假如債券利率本來並沒有那麼高,那麼債券利率便要上升,否則債券吸引力便不足夠,機構就少買,甚至不買,結果最終來說是債券利率也要漲。作為比較,如果房地產市場偏弱,按揭貸款增量少,地產相關高收益資產少,我們就會看見債券利率很難起來了。」

料人行降MLF 引導內銀下調定存息

跟着陳健恒談到內地通脹近月偏低的原因:「目前內地通脹比較低,我們認為可從需求和供應兩個角度來理解。今年以來消費對比去年同期疫情期間增長理想,但對比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可能沒有那麼高;如果我們看工業生產的話,從供應的角度,其實我們工業生產對比疫情前是高的。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的工業生產比較強,商品供應沒問題,但是對於這些商品的需求來說,沒有達到預期增速的水平,所以供應對比需求屬充裕,當中有一些領域甚至是過剩的,生產得多,需求卻沒有那麼多,因此需要降價促銷,例如汽車、家電及手機等市場便因此有價格下調的壓力。」

內地實質利率升 壓消費不利經濟

陳健恒估計,針對上述內地宏觀經濟的最新情况,政府可能將會在需求端出台一些政策,例如提升就業便可以促進消費,令經濟增長得更快,而在利率層面也可能會有一些新政策:「因為我是研究債券的,所以比較關心利率,那麼從利率層面估計有什麼政策出台呢?我覺得有一個比較可能的是,存款利率要出現一個補降,實際上去年央行引導利率下行時是結構性分化的,貸款利率降的幅度比較大,但是存款利率沒有怎麼降,那存款利率為什麼沒有降呢?因為作為央行基準利率的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下稱MLF)利率去年降的幅度也比較少,而存款利率的定價是掛鈎在MLF上,MLF降得少就導致存款利率降得少。背景是在去年我們經濟偏弱、需要降低利率的時候,美國在不斷加息,所以從匯率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把基準利率、存款利率降得很低,可能會出現匯率層面的壓力,所以沒有看到這些利率明顯的下降」。

今年以來內地通脹反覆放緩,而存款利率、尤其是定期存款卻高企不下,陳健恒認為,這對消費以至經濟均帶來影響:「當CPI往下走的時候,如果存款利率降得少,存款利率減掉通脹後的實際利率便會升高,歷史上,我們看到當實際利率在升高的時候,存款比較有吸引力,它就會使老百姓及企業增加存款的配置,因此從去年以來至現在,我們看見國內有這麼多的超額存款或超額儲蓄,主要便是存款利率跟貸款利率不一樣、降得慢、降得少,通脹降得快,這樣的話就看見實質利率上升。而且在這個邏輯之上,我們還看到去年以來銀行的存款利率邊際上在提升、即存款利率曲線比較陡斜,怎麼意思呢?例如我們活期存款,利率只有零點幾厘,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約2厘,3年期定期利率約3厘,存戶見到從敘造活期、敘造2年到敘造3年利率愈來愈高,所以利率曲線是陡斜的,那就是說,但凡想去敘造定存,是不是會去敘造存期比較長、利率比較高的?當大家都去這樣做的話,就會拉長銀行定期存款的年期,這一方面會對銀行的息差有一定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當大家發了工資後不去消費,而是去敘造定存,那麼貨幣的流通速度就慢了,令經濟增長減慢」。

內銀定存息下跌 可引導資金流向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在上周的演講上表示,美國地區銀行今年3月開始已接二連三倒閉,若再加息便有更多銀行倒閉,經濟亦會步入衰退,估計這是美國政客不想見到的情况,故息率最壞的情况已經出現,再加上明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料聯儲局今年11月便開始減息刺激經濟,明年第四季大選時的聯邦基金利率料將顯著低於現時水平,《Money Monday》認為,此舉亦為人民銀行下調MLF、內銀下調定期存款利率預留空間。

陳健恒則指出,若內銀定存利率在未來一段時間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調,可望引導存款的資金重新回流到消費、回流到其他的金融投資,從而去加速資金的周轉,對內地經濟增長屬利好。

「中特估」股息率高 吸引保險商配置

內地存款、特別是定存利率料進一步下跌對債券市場有何啟示呢?陳健恒表示:「因為內地債券大部分是銀行購買,那就是說,債券的最大投資者是銀行;而由於存款是銀行最重要的負債,那麼如果存款利率下降,銀行的負債端變得便宜,理論上債息也應該下降,所以債息下降的大門仍然打開,例如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在現時逾2.7厘的基礎上還是有機會回落的」。

陳健恒亦談到今年以來屬市場焦點的「中特估」:「今年初到現在,中特估股票漲得比較好,而我們認為它的底層邏輯應該跟債券是一樣的,這底層邏輯就是上述所說,如果存款利率下降,債息也會下降,那若我們站在既可買債券亦可買股票的保險公司角度來看,它們會如何決定配置比例呢?我覺得如果債息下降,保險公司就會研究有什麼其他資產的收益率相對有吸引力,便會留意高股息率的股票,不少就是『中特估』,我們這些國企、央企的資產質量不錯,股息率普遍有3厘至5厘,個別甚至更高,從投資的邏輯來講,是可吸引保險公司配置的」。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