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星艦」首次發射 算成功還是失敗?

發佈於

【明報專訊】備受矚目的SpaceX巨型火箭「星艦」(Starship),上周四在美國得州南部博卡奇卡的SpaceX發射場Starbase首次發射。可惜首次發射便遭遇挫折,升空不到4分鐘,便因為第一級和第二級無法成功分離,而需要主動將它引爆。

但奇怪的是,除了直播顯示,SpaceX的員工在現場歡呼之外,該公司也聲稱這是一次「成功」的試飛,提供了大量重要數據,為以後的測試鋪路,還在Twitter上慶祝。而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也向「星艦」團隊祝賀,並聲稱可以從這次試驗中汲取教訓,提高「星艦」未來的質量。

連大部分外國著名媒體和航天業人士的反應基本上都是正面的,甚至紛紛主動為SpaceX辯護,傾向用「成功」多過失敗來形容這次發射。

其中,《華盛頓郵報》就認為,「星艦」首次發射,是「低於預期的成功」。而法國太空人Thomas Pesquet則說:「不要把試錯當成失敗。」

究竟這是什麼一回事?「星艦」首次發射到底算是成功,還是失敗?

「星艦」意義重大 淡化失敗

若以筆者個人的觀點,一定是從比較嚴格和安全的高標準來評論,覺得這次發射屬於失敗,或者至少失敗多於成功。

因為綜合媒體報首,「星艦」火箭在開始發射時,它的第一級內置的33個「猛禽」(Raptor)發動機便有好幾個沒有點火。大約2分鐘後,失靈的發動機就更多。

當「星艦」飛到接近40公里的高空時,已經有8個發動機無法正常運轉。當升空差不多4分鐘之後,第一級和第二級本來應該分離,但這時火箭卻遇到了控制問題。不但無法分離,還在空中失控打轉。

最後,為了避免墜毀引致意外,SpaceX遙距啟動「星艦」的自毁系統,主動將它引爆炸毁。

縱觀「星艦」不到4分鐘的首次升空,可算是故障甚多,直播還顯示了它兩度爆出火球。而且,第一級和第二級也沒有成功分離,火箭環繞地球飛行還不到一個圈,與它飛到月球甚至火星、再返回地球的設計性能相比,實在相差很遠很遠。個人認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將這首次發射視為「基本上成功」。

之所以有這麼多媒體和航天業人士主動為SpaceX護航,除了因為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乃現時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創業家之外,還因為「星艦」確實是一款意義重大的火箭。

無他,「太陽神」(「阿波羅」)登月任務使用的「土星五號」火箭,已經是1960年代末期研製出來的東西。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太空火箭的性能都沒有明顯進步。足足相隔了50多年,才出現推力比它更大、性能比它更強的「星艦」火箭,單是這一點,就已經是意義重大。

更何况,「星艦」的設計是整枚火箭都可以重用,而不是好像「土星五號」般只可使用一次,又改用了較易處理的甲烷燃料,設計理念和性價比確實遠遠勝過「土星五號」。

更何况,馬斯克事先曾說過,只要「星艦」火箭能夠升空,不令發射台毁掉,便算是成功。這些因素都會壓低了部分航天業人士和媒體的期望,於是不少人便將「能夠升空」就當成「基本上成功」。

SpaceX接受試錯 換取更新迭代速度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SpaceX的競爭方式,確實是在研發過程中接受一定程度的試錯和失敗,以換取較快和較頻密的產品更新迭代速度。這點有別於作為官方機構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甚至一些更資深的同業。

例如,「獵鷹1號」火箭的最初3次發射,全部都是失敗的,要到第4次發射才成功,當時幾乎已用盡資金。幸好首次成功發射後,SpaceX從太空總署和一些私人投資者獲得了新資金。到2009年第5次發射(第2次成功)之後,「獵鷹1號」就退役了,因為SpaceX已經設計了性能更佳的新型號。

但始終,科學歸科學,太空任務的安全仍然是很重要的。個人認為,不能因為上述兩個理由,評論SpaceX時就採用特別寬鬆的標準。

怎樣才算是基本上成功的發射任務?筆者可以舉一個例。以往曾經有火箭和太空穿梭機發射通訊衛星時一切安全,但出現了一些技術故障,衛星未能進入同步軌道,只進入了較低的軌道。最後,要倚靠衛星上的發動機和燃料,才能上升進入同步軌道。當然,代價就是縮短了那些衛星的使用年期。這種任務還可以視為大部分成功。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