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多地砍樹還耕 守糧食安全紅線 民斥浪費公帑 專家指「政治任務」硬着頭皮上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期有四川成都市民稱,當地一條重金打造的「環城綠道」,遭拆除並用作農耕地塊。在「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的要求下,過去一年不少地方都在推進「退林還耕」。有專家批評,許多基層幹部為完成「政治任務」,只能硬着頭皮上。至於推行了20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自2020年後已悄然改變(見另稿)。

成都拆400億「環城綠道」種小麥

近日,成都市民在當地問政平台反映,社區附近的綠地及當地計劃投資400多億元人民幣打造的「環城綠道」,部分路段拆除了綠化植物,種上小麥等農作物,還稱「修好的綠地景觀花了不少錢,用都沒用幾天就拆了,完全是浪費公帑」。

據「上游新聞」上周在成都環城綠道周邊探查發現,當地將曾經打造的許多綠化景觀拆除,恢復為農業種植。

成都這一生態公園項目是在繞城的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範圍,涉及生態用地133平方公里。按照官網規劃,當中包括了10萬畝糧油產業帶。報道引述當地相關人士表示,環城生態區建設中部分地塊本身就為農田保護區,「不僅不能作為綠化用地,連非糧化都是被嚴格禁止」,現在是在整改。

除了繞城綠道,成都城區內多地都在推動「復耕」。住在高新西區的居民亦投訴,稱原本規劃為清水河公園的地塊已基本完工,卻拆除綠化景觀進行復耕,「周邊居民表示十分憤怒」、「耕地分佈零散,完全沒有實際效益,浪費國家經費」。

對此,多個部門回應均表示,這是按政策要求推動復耕,不存在違規。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的相關知情人士表示,堅守耕地底線是當前自然資源系統內的「重大工作」,對於已建成的公共設施進行「糾偏」拆除,是保護耕地工作的具體執行。

四川國資人士:公共設施糾偏無違規

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2009年至2019年這10年間,中國耕地面積減少了1.13億畝,總量降至約19.18億畝。而在農村,由於種植林業作物毋須打理,但收入和效益更高,在農田上種其他非糧作物的現象普遍存在。近年,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也成為了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要求。在2021年11月,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關於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

不僅四川,打擊「耕地非農化」在過去一年已成為地方政府的整治工作。在河南開封市南曹鄉,當局組織專員專班,對退林還耕做宣傳講解。村民朱先生原本家中田地種植了楊樹,現在準備種辣椒,還稱「糧食還是吃咱中國人自己種出來的更香、更安全!」

兩月「清零」異常耕地

官方批侵佔良田發展旅業

央視日前亦報道,各地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對耕地展開執法檢查。在河北保定,當地就找到400多個耕地保護異常地塊,要求兩個月內「清零」。近日,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局公開約談了13個嚴重違規的地市政府負責人,批評個別城市「頂風」侵佔良田,用於發展旅遊、產業項目等問題。

種種重視耕地規模的做法,與近年國際局勢不穩、中國重視自身糧食安全有關。去年俄烏戰事爆發後,中國更強調「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2022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

保「18億畝耕地」 中央百億補貼

「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並不易守,因農民工外出務工比起耕地的收入高,農民進城打工已是主流,許多農田都已荒廢。為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中央財政日前下達資金100億元人民幣,向農民發放一次過補貼,統籌支持春耕生產。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撰文稱,為整改農地「非糧化」,基層幹部出於「政治任務」的需要,只能硬着頭皮上。「南方某村,去年被上級硬逼着開荒,村裏只能花了幾萬塊錢開荒。沒想到今年任務更多。村幹部說,再這麼下去,村就要破產了。」

呂德文稱,在一些山區,因人口搬遷,土地荒蕪多年,地方政府鼓勵農民發展果園,種植戶也把身家都投進去了。「好不容易收成了,現在卻要人家砍樹!」

明報記者

(時事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