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勳:北都人工島須同步推進 帶動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土地不足問題嚴重,導致房屋等積存多年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兩大項目,以製造更多土地讓政府重掌主導權,既可解決民生議題,亦為香港多元經濟注入新動力。近日有聲音提出兩大項目開支龐大,不應同時推進。然而發展大型項目需時10年以上,要追上時勢、超前部署便不能怠慢,令香港有更多元的定位,在不同經濟產業上都能把握好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優勢,做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先北都後人工島 令香港錯失機會

「十四五」規劃為香港確立八大中心的發展定位。環球形勢不斷轉變,除了要鞏固如國際金融中心等金漆招牌外,要令香港經濟持續發展,亦需抓緊機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城市定位、佈局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在土地供應上必須追落後、多管齊下及盡早發展。若如坊間所指「先北都、後人工島」去推進,甚至等待北都完成建設後才再啟動人工島,只會令香港錯失機會。

一個城市要有不同定位以持續發展。香港要發展多元經濟,不同項目便需同步推展、相輔相成,發揮協同效應,才能在解決民生問題上做到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內地城市如深圳、成都、上海等的發展非常成功,在規劃上亦是全面佈局,同步發展不同項目,讓區域同步均衡發展。以深圳開發模式為例,區域發展協調步伐以「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為戰略,推動大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各區針對各自的土地和產業特點同步開發,同時完善各區路網聯繫,促進整個深圳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成都亦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作為城市發展戰略部署,規劃成都五大片區各有其經濟定位,堅持各自的特色發展,做到整個城市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聯動發展格局。

香港要保持競爭力,必須有足夠土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照顧市民居住需要。而土地限制是經濟發展樽頸的重要問題,所以必須透過多管齊下覓地,為香港締造發展的重要條件。

特區政府提出北都及人工島兩大項目,筆者支持同步推進,為長遠發展多元經濟提供足夠土地,並由項目的重大基建帶動,完善整體交通網絡,既增強香港競爭力,亦為市民的優質生活創造條件及空間。政府早前預計未來10年將供應3280公頃土地,是需要透過發展不同項目才能做到;其中人工島約300公頃土地便是納入上述預計。如發展局所言,項目必須同步發展,才能扭轉過去的土地緊絀情况。

必須汲取「八萬五」慘痛經驗

經濟機遇不等人。每個重大發展項目由規劃到建造完成,至少需10年以上時間,如北都發展,即使精簡發展程序令建設時間壓縮,預料亦需約15年時間才能成熟運作。倘待項目完成才再建造人工島,恐怕「蘇州過後無艇搭」,在環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落後。

回歸時政府提出「八萬五」房屋計劃,及後因經濟變化等原因而令計劃無聲叫停,導致房屋問題積存多年;其後兩三屆政府努力覓地建屋,仍未能追回進度。不少市民今日都認為,若當天堅持建屋計劃,今天公屋輪候時間不會高企、樓價不會遠超市民負擔。「八萬五」帶來的慘痛經驗必須汲取,以長遠目光制訂規劃。

事實上,北都與人工島定位可以互相補足,前者接連深圳,共同做好創科產業,確立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人工島則將維港都會區與北部都會區連接,讓不同行業的人流、物流等起聯動效應,令香港更好發揮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獨特優勢。

公私營合作 共同承擔成本

坊間關注兩大項目同時建造的財政問題,特別是人工島成本、經濟效益等,甚至質疑會「掏空庫房」。然而人工島項目橫跨20年,政府估算每年開支少於300億元,相信有能力承擔。不同融資方案中,筆者認為公私營合作方式可取,引入私營力量共同發展人工島,共同承擔人工島建造成本,並加快項目發展。另外,政府可考慮向新界北的業主收地時以「土地發債」交換,既可帶來額外收入,政府亦毋須獨力承擔發展人工島的全部風險。

除了財政考量,人工島由填海而成,新造土地將更具彈性,有利政府因應市場變化而制訂更適切部署和規劃。政府對人工島建造提出初步方案,包括當中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等,筆者認為當局在人工島土地規劃上可預留更大彈性,包括住宅、商業、公共空間等不同土地用途,以至島上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按實際需要作靈活調動,令人工島做到宜居、宜業,帶動香港多元發展。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勳]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