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告別核電時代 德燃煤需求恐增

發佈於

【明報專訊】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最後3座核電站於本月中關閉,標誌德國延續超過60年的核電時代終結。儘管核能發電走進歷史,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卻追不上電力需求,加上歐洲持續收緊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令部分市場人士憂慮德國的能源供應今冬再趨緊張,恐能源成本再被推高,令德國面臨「去工業化」的威脅。為彌補能源缺口,德國政府承認,短期內將更依賴污染嚴重的煤炭來滿足能源需求,不過政府將致力提高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量,爭取2045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核電站去年為德國貢獻6%的發電量。德國政府現計劃以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及煤炭填補淘汰核能造成的能源缺口,令部分關注氣候暖化的人士憂慮德國碳排放加劇。

資料來源:彭博社、CNN、Politico

煤炭是化石燃料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能源。去年煤炭為德國貢獻逾三成電力,其中污染較嚴重的褐煤(Brown coal)佔比達兩成(見圖),較2020年的16%進一步提升。去年第三季,德國生產並接入電網的電力當中,超過三分之一(36.3%)來自燃煤電廠,相比2021年同期的比例為31.9%。

德去年燃煤發電佔逾1/3

來自綠黨的德國環境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稱,德國政府立場明確,「核電不是綠色能源,且不可持續,我們正開啟能源生產的新時代」。她強調擺脫「高風險的能源形式」,不會威脅德國的能源供應,並指消除「毁滅性的環境災難」風險,最終使國家更安全。

支持放棄核能的慕尼黑工業大學環境與氣候政策教授施羅爾斯(Miranda Schreurs)指出,不應忽視核能及鈾礦開採造成的污染,以及礦工的健康風險。此外,核能面對氣候暖化也有一些脆弱性。去年歐洲出現熱浪,法國被迫減少核能發電量,因為用來冷卻核反應堆的河水過熱。此外,輻射廢料的存放也是重大問題。

儘管德國不再自行生產核能,但將無可避免向鄰國法國進口更多核電。然而,德國的電網營運商預計,今冬法國可能沒有足夠的電力出口,因為該國的核能設施仍在進行大規模維修。這將意味德國可能要向更多國家購買能源,又或重複剛過去的冬季增加燃煤發電的策略。

學者:核能碳排放量低 棄用違常理

部分能源政策專家認為,隨着氣候暖化的影響加劇,關閉碳排放量低的核能有違常理。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氣候和能源政策教授斯托克斯(Leah Stokes)指出,應保持現有的安全核反應堆運行,同時盡可能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她說,當前最大的風險,是化石燃料填補了核能留下的能源缺口。自福島核泄以來,德國減少的核能,主要由煤炭發電所取代。

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今年初與一批環保人士在德國西部的呂策拉特村(Lützerath)聚集,試圖阻止當地擴大煤礦開採。斯托克斯指出,德國建設新的煤炭產能,與減排需求背道而馳。她指出,化石燃料造成氣候問題,也帶來健康風險,其造成的空氣污染,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關注全球暖化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氣候專家漢森(James Hansen)此前曾致函德國政府,呼籲其維持核電廠營運,以免令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

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格里姆(Veronika Grimm)指出,若核電站可運行更久,德國將有更多時間實現電氣化。不過支持棄核的人士認為,核電廠關閉長遠可加快化石燃料的終結。德國已承諾最遲於2038年關閉最後一個燃煤發電站,並爭取2030年實現8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德國目前正擴大風力發電,目標是每年建造1000至1500座風塔,不過這最終可能導致高達2%的德國國土被風能設施覆蓋,其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引起德國社群強烈反對。

擴建風電場 影響自然環境生態

隨着核電廠關閉,而火力發電最終亦將面臨淘汰,風力發電對德國的重要性增強。不過,德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NABU)指出,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不能以犧牲自然和生態為代價。據NABU估計,德國的風力發電場每年殺死超過10萬隻鳥。綠黨早前聯同NABU提出《對自然友好的風能擴張》原則,以示綠黨的綠色能源政策兼顧生態環境,儘管這可能令風能設施選址進一步收緊。

[企業地球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