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鄧鍵一:MIRROR熱潮 對本地流行音樂的催化效應

發佈於

【明報文章】過去幾年,男團MIRROR的熱潮和本地音樂復興兩個現象,總是混合起來、反覆討論。有人認為MIRROR爆紅帶動了人們都留意其他廣東歌;也有人覺得多了人留意本港音樂人是整體現象,不應太過「抬舉」個別藝人或組合。例如筆者在本欄文章〈香港流行音樂復興 ——剖析頒獎禮數據〉(2022年5月26日《明報》)就提到,一些近年大熱大勇的「新面孔」,其實已經努力耕耘多年,點滴累積樂迷的欣賞和支持。

回顧過去幾年本地音樂復興現象,MIRROR當然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表演者的重要性,亦不容輕視。但乘着MIRROR熱潮,我們同時不能排除有部分不太留意香港樂壇的人,可能會因好奇MIRROR現象,有興趣了解是怎麼一回事,結果無論他們喜不喜歡MIRROR,他們都有機會因此「順帶」留意甚至喜歡其他音樂人和表演者。

這種「順帶」產生的公眾注視,在傳播學是很籠統的觀察。當某個現象得到大量公眾注視的時候,那些注意力,以及被注意力牽引的資源,有機會溢出至其他部分。例如某個地方發生嚴重天災、大型示威等事件,吸引到世界各地傳媒到當地採訪;而各地傳媒到場之後,除了報道最重要的事件之外,也會順帶採訪當地其他新聞。又例如選舉期間,如果某個選區的競爭極之激烈,吸引到很多注視,有機會連帶毗鄰的選區亦多了曝光。

參考這個概念,本文以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於香港區的數據,分析MIRROR所得的注意力,是不是也有機會溢出至其他樂隊及組合(註)。本文分析的數據,涵蓋每首歌從2018至2022年每天於Spotify的收聽量。由於原數據以每首歌為統計單位,我們把每首歌的表演者,按他們的所在地、出道年份、是否樂隊或組合、是否MIRROR成員加以整理。

本地音樂復興現象 具事實基礎

圖1是香港及外地表演者的每日收聽量分佈。2021年之前,用戶比較多用Spotify收聽外地表演者的作品多過香港作品;但兩者差距自2020年開始收窄,至2021上半年大致相若。往後明顯地,香港表演者的收聽量超越了外地表演者,而且差距愈拉愈大。圖1基本上印證了,過去幾年所謂本地音樂復興,除了是日常生活觀察和論述之外,也有十分具體的事實基礎。

圖2則是比較MIRROR成員歌曲(包括團歌及個別成員作品,圖2藍色線),及其他本港樂隊或組合(圖2橙色線)的收聽量。圖中清楚可見,MIRROR的大爆發自2021年1月開始,這個時間跟筆者過去對焦點小組討論的觀察十分脗合——很多樂迷是因為2021年叱咤頒獎禮開始留意MIRROR。至於其他本地樂隊或組合的收聽量,則早於2020年初已經明顯地輕微上升,之後一直平穩;到2021年4至5月,即是MIRROR爆紅之後,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升浪。這個趨勢比較,放在2016年或之後出道的樂隊或組合身上更加突出(圖2灰色線)。他們跟較早成立的樂隊或組合一樣,都是大概於2021年5月有顯著的爆發。

從兩者爆發的時間段比較,人們多了收聽本地樂隊和組合的作品,有機會是因為MIRROR爆紅,令一些人因為MIRROR風潮,多了留意其他本地樂隊和組合,促進他們因此發現了其他心頭好。當然,這不是說MIRROR是本地樂隊和組合的「救世主」。正如上段提到,本地樂隊和組合的收聽量自2020年初開始上升。換言之,所謂本地音樂復興的趨勢,其實自2020年初已經初見端倪,MIRROR現象則起了不可忽略的助燃作用。

然而,這個情况僅限在樂隊或組合身上出現。個人表演者在Spotify的收聽量,也是自2020年初開始急升,惟升幅跟MIRROR收聽量趨勢無明顯關係。

MIRROR對本地音樂有催化作用

正如其他平台數據分析,我們不能忽視其局限,及統計結果背後的各種可能。例如這裏只有Spotify的數據,沒有其他串流平台參照;個別表演者在Spotify的收聽量,也涉及他們在平台的上架及下架狀况等。不過,如果單從可供分析的數據來看,MIRROR熱潮對多了人留意本地流行音樂,具有重要的催化角色。任何偶像都一定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當一股偶像熱潮爆發出來,總有機會令整個流行音樂界都多了人關注。如何把握住一些偶發的熱潮,擴闊整個流行文化的社群,一起走更遠的路,也是不可忽略的課題。

註:Spotify香港區收聽量的數據來自網媒「Wave. 流行文化誌」的朋友分享,謹此致謝。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