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港發現箱形水母新品種 命名米埔三槳水母 學者:港生物多樣值保育

發佈於

【明報專訊】浸大領導的團隊早前於米埔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令全球三槳水母科物種增至4個。團隊表示,今次發現反映本港擁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值得繼續研究及保育。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昨表示,經基因研究及分析後,發現米埔三槳水母與其他近似物種如囊狀三槳水母,有明顯的形態及遺傳差異,相信是新的原生物種,亦屬三槳水母科中第四個物種。現時全球已發現的箱形水母均帶毒性,其中澳洲箱形水母為世上最毒水母,據稱自1884至2021年間在澳洲造成64人死亡。邱指未知新品種毒性,但提醒市民若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見到水母,不應觸摸牠們,避免出現過敏反應。

箱形水母多帶毒 市民不應觸摸

團隊昨向傳媒展示新發現的米埔三槳水母,與其他箱形水母一樣均有24隻眼睛,平均地分為4組;其身體透明,平均體寬1.5厘米,身體有4隻角,每隻角均連接3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而觸手基部各有一個扁平的槳狀結構,可令箱形水母收縮身體時產生強大推力,因此比其他水母游得更快。

生活鹹淡水有別一般水母 料分佈珠江水域

團隊又指出,米埔三槳水母另一特徵為其假緣膜水管有多條分支,而牠們生活於鹹淡水,水溫要維持於約26℃至27℃,與一般水母的生活環境不同。相關論文已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刊登。

相關研究團隊由邱建文帶領,除浸大外,成員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海洋公園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員。世界自然基金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分享發現該箱形水母的過程,稱3年前經過米埔自然保護區的鹹淡水基圍蝦塘時,發現有約400隻水母聚集,她曾尋找不同專家辨認水母種類,惟未能準確分辨;經浸大團隊分析基因後,發現為箱型水母新物種,「想不到在香港能找到箱型水母」。

憂北都毁生態否 學者:發展須環評

團隊續稱,雖然新物種目前只在米埔發現,但蝦塘連接珠江河口,相信水母亦分佈於附近水域。被問到會否擔心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會破壞生態環境,柯嘉敏說,若發現水母在米埔外地區存在,亦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邱建文則認為規劃發展時須做環境評估,「不止看水母,其他生物都要考慮」。

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表示,自2021年起園方已開始飼養及繁殖米埔三槳水母,現時正飼養約30多隻,未來將會向公眾展示。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