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健宇:我們的教育 如何在今天準備明天

發佈於

【明報文章】關注教育創新的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早前罕有批評香港現行教育制度,他不認同考試成績好才能升讀大學,並指此舉將難以推動學生的創新創意,故他提出一個彈性的大學模式;更指「香港嘅教育現况係,以19世紀嘅課程,20世紀嘅老師,去教一班21世紀嘅學生」。隨着近年科技發展迭代不斷,對香港教育界雖有一定衝擊,但整體而言政府與學校俱集中對現行學制小修小補,而非思考教育改革。比香港更多教育競爭的新加坡,近年卻試圖通過教改迎接下一個世代。港府實應制訂「教育發展藍圖」,讓我們今天的教育能夠為下一代做好準備。

新加坡教改 化「相鬥」為「共贏」

新加坡於2021年完成多項教改措施,包括取消中學排名(相等於香港的派位組別資訊);停止發表「A水準」(A-level)考試的高分學生資料;取消中小學的年中考試,轉向評核校內作業。雖然新加坡學生兩場人生重要考試「A水準」與「小六會考」(PSLE)依然存在,但整體而言這些改變旨在迎合不同學生的教育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每間中學的學生將可在不同學科選擇適合自己的程度(包括G1、G2或G3,G1適合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並與自己相同程度的學生一同上課。至2024年,所有中學均會轉為基於學科的分級(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的教學模式,以支持學生在特定學科中的不同能力和興趣。

被稱為這次教改的推手、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院長劉依玲(Low Ee Ling)稱,新加坡正進入「終身學習:重塑途徑」(Learn for Life: Remaking Pathways)的新階段。她認為必須深入研究「以學生為中心、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教育階段,並切實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新加坡教育部推出的「21世紀能力與學生成果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and Student Outcomes)顯示,旨在塑造新加坡下一代為自信的人(confident person)、盡責公民(concerned citizen)、自主學習者(self-directed learner)及積極貢獻者(active contributor)。

儘管不少有識人士均熱烈關切教育如何與時俱進,特別是元宇宙、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的火熱,令人關注教師與學生如何應對。然而近日不少科技領袖卻公開聯署,要求全球暫停開發比ChatGPT-4更強大的AI,可見創新科技發展已遠遠超越現世制度。過去教師可以自信地傳授知識予學生,惟現在滿懷教育理念的教師,也不敢斷言自己所教的知識必定對未來學生有用。當今天的教育讓學生學習未來即將已消失的生活方式時,教師與學生又應如何準備?

教師應成知識策展人

筆者認為,教改不應集中於搶眼的創新科技或大學讀幾年,而應思考學生「學什麼」、「為何學」、「怎樣學」,及學校與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過程中有什麼角色。今時今日,知識與資料散落在浩瀚的線上線下世界,教師應為學生度身訂做各種學習方法,並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應對未來的不同挑戰。教師不應再擔任「知識權威」,因為教師的知識、教學法不能再千篇一律「以靜制動」,而應以「知識策展人」自居。教師應「鼓舞學生的學習興趣,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興趣,成為終身學習者。

其實,近年有不少關注教育創新的機構與項目,在不同層面促成其事;但最核心的改變,應先由上層開始。港府作為教育的資助者、監督者,應牽頭帶動教育改革,迎接未來挑戰。只是,最近一次教改始於2000年重新制定教育目標,2012年才出現第一屆新高中課程考試,及後的小修小補持續不斷,可見教改來之不易,更動輒需時10年方能略有小成。

比香港更推崇教育競爭的新加坡也在大刀闊斧改革教育,香港又怎能坐以待斃?我們應把目光放在頂層設計,由上而下讓香港的教育與時俱進。

作者是檢定教員、教育大學中史教育榮譽學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健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