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小松:輸入外勞兩無利 精準拿揑忌短視

發佈於

【明報文章】疫後各行各業都聲稱出現人手荒,以飲食業為例,業界稱欠缺4萬至6萬人。有僱主指出,就算他們願意出更高薪酬,部分前線職位仍無人問津。由於這些職位對本地人而言不吸引,業界亟需以大量外勞填補勞動力,以維持基本運作。這種「有工無人做」的局面,除因為香港整體人口下降,也源於疫症期間各行業「大洗牌」。

當市場上各種職位的空缺多了,打工仔自然有較多選擇。例如較有經驗的食肆員工,可能已轉投酒店業等薪酬較高或較穩定的工作。疫症亦改變了不少人的工作習慣與模式,年輕人寧願打幾份工,或轉為經營網上生意,都不願做樓面等較辛苦的全職工作。

我們不能假設經歷3年疫情後,一些原本倚重人力的服務性質行業,能夠以既有的模式與心態運作,或以既有條件吸引本地人從事相關工作。人手不足問題,只能以大量輸入外勞解決嗎?試圖以外勞解決問題,對本地勞動市場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依賴外勞拓展生意 大馬檳城變味

香港美食享譽國際,馬來西亞檳城的街頭地道美食也是遠近馳名,早年當地不少商販乘勢不斷擴充生意,亦依靠外勞廚師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好處自然是成本降低了、競爭力大了;但後來發現連檳城地道美食的味道都變了,少了檳城特色。

為捍衛檳城的原味道,當地政府期望減低依賴外勞,於2014年就宣布禁止外勞掌廚的措施,2016年全面禁止外勞在街邊食檔掌廚;由市政廳管轄的食肆,因享有低廉租金優惠,當地政府更要求持牌人親自經營,亦禁聘用外勞任廚師,以鼓勵本地創業者親力親為。當地政府亦禁止包括叻沙、炒粿條、椰漿飯等13種食物由外勞負責烹調,以保地道美食不變質、不走樣!

事實上,1990年代初香港曾大量輸入外勞,當時飲食業的外勞大多負責「下三門」工作,也是廚師資歷的必經階段。雖然大量輸入外勞的情况很快就因為失業率飈升而被煞停,但亦因技術斷層而出現人才晉升難題。

現時極力爭取輸入外勞的行業,例如飲食業和運輸業等,本地從業員面對的工作待遇問題可說是積重難返。以運輸業為例,勞聯於去年9月做了一個分析小巴業界待遇問題的問卷調查,有高達九成七受訪者認為,「司機荒」的原因是薪酬福利不足;六成受訪者指職業司機工作壓力大,及責任與收入不成正比;其他影響入行意欲的原因包括用膳時間不足、沒有晉升機會等。

事實上,小巴司機在職業司機中屬低薪一族,平均月薪大約1.3萬至1.4萬元,與2021年公布的運輸業每月薪酬中位數22,346元差距甚大。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下,假如政府仍然批准大量輸入外勞,業界能夠爭取改善待遇的機會就更加渺茫。

疫後時代乃契機 追求更全面勞工權益

根據勞聯過去接觸的個案,飲食業前線員工面對的問題,則是管理制度不良、員工需於假日上班、晉升機會有限、行業形象不佳等。有一些連鎖餐飲集團的老闆在接受傳媒訪問時,也坦言「現時僅僅出份人工是不足夠」,他們要給予機會員工培訓、工作意義、假期及支援關顧等。

可見,後疫症時代正好是一個契機,讓我們追求更全面的勞工權益,包括令員工透過工作得到滿足感和發揮的空間。對新一代而言,這些價值相當重要。

大量輸入外勞 本地勞工待遇更難改善

我們再參考一些數字,便能更清楚了解為何在大量輸入外勞的情况下,上述行業的從業員會更難提升工作待遇。

根據2022年廣東省人力資源市場數據,住宿及餐飲業的年薪中位數為5萬人民幣,即月薪平均為4166人民幣(約4750港元);而據飲食工會反映,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本地廚師月薪,基本已漲至1萬人民幣(約11,400港元),當地餐飲業要依靠二三線城市的人才補充缺口。香港與穗深兩地競逐人才,基於薪酬差距,相信內地勞工會願意來港工作。

為回應外勞會導致本地社會資源(如住屋)不勝負荷的問題,近日有商界甚至建議准許受聘的外勞放工可回內地居所,不強制留港。這種「跨境工作」的便利下,僱主由於不需提供住宿,變相更鼓勵他們聘用外勞。這或會令香港的勞動市場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僱主可透過一個較低的薪酬水平,以大量外來人力填補空缺,就自然沒有誘因改善行業環境;當行業環境得不到改善,本地人就更不願意入行,最終要繼續倚靠外勞維持行業運作。

故此,無論是業界還是政府,都應該摒棄這種短視的眼光,從行業生態及以科技轉型的角度入手,讓香港經濟能夠可持續地發展。

(香港勞動力配置系列 四之二)

作者是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