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智傑:傳播科技又將衝擊傳媒生態?

發佈於

【明報文章】人工智能(AI)對話系統風靡全球,為這座城市帶來連番新氣象。人們驚覺文書、運算,以至是文案創作等以往「食腦」的工作,如今都可以藉人工智能對話系統作出不同嘗試。雖然暫時這個人工「小幫手」仍然未能取代「人腦」的創作力量,但其假以時日的傳播效果,實在不容小覷。

傳媒行業興衰 與科技息息相關

人工智能對話系統會否對傳媒行業帶來另一波的衝擊,着實言之尚早。不過按以往科技革命的往績,當社會因應傳播科技發展而改變接收資訊及與人溝通的方法時,早晚都會波及傳媒行業。

其實,傳媒行業本身的發展和興衰,素來都與傳播科技的突破息息相關。報章和雜誌,正是工業化及印刷技術於上世紀興旺的產物,使人們得以借助大量印刷及圖文處理的科技增加印量,以適應大眾傳播時代。及後廣播技術興起,電子傳媒行業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乘時崛起,成為令社會資訊「入屋」的主要渠道。

隨着廣播技術及節目質素日益提高,後來更出現電視直播,讓人們足不出戶都可以恍如置身歷史現場,見證着歷史事件發生,創造社會的集體回憶。例如香港在1997年回歸時,這城市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家中,看着電視直播去感受歷史時刻,透過電視畫面,猶如跟當時在灣仔會展現場的嘉賓一樣,見證新時代的到臨。

上文提及的,是上世紀大眾傳媒的風光日子;即使光輝不再,但其餘暉仍然影響了現代社會如何看待傳媒的角色和社會責任。然而,傳播科技自千禧世代以來的革命,則似乎再未必是讓傳媒行業可乘時而起的日子。

首先是互聯網時代,令社會及新聞資訊亦步亦趨地走上網絡世界;接着便面對一個大問題——收費還是不收費?過往印刷傳媒透過「賣紙」賺錢,電子傳媒則以觀眾人數向廣告客戶索價。不過在網絡新聞的年代,人們習慣免費資訊,廣告客戶則要看到網絡觸及率。免費提供網絡資訊,傳媒還能向誰,以及如何收取費用?假如要人們付費看網絡資料,則會減少網絡觸及率,這如何向廣告客戶交代?

社交媒體時代 傳媒陷多重考驗

傳媒行業大抵便在「收費不收費」的大問號中,度過了網絡資訊的時代。有的基於其政治價值獲「金主」支持;有的則仍然能在網絡、廣播及印刷市場中維持收支平衡,勉力維持下去。

不過,隨着網絡世代而來的社交媒體時代,則又再令傳媒行業陷入多重的考驗。社交媒體較網絡媒體多了一項特色——人們的集體自我傳播能力大大提高。網絡資訊大抵而言還是較「單向」,由網絡內容提供者向人們提供資訊。社交媒體則是「多重面向」的傳播方式:人們自己製造文字和影音資訊,透過自己的社交網絡自我傳播,再透過千千萬萬人各自的社交網絡,把資訊如滾雪球般傳播開去。

除了社交媒體之外,網絡搜尋器的發展同時也日趨成熟,成為人們主動搜尋資料的主要渠道。網絡搜尋器較互聯網站的資料,更符合配合用戶動機的「拉式推廣」(pull marketing)。網站資料是被動地等待人們觀看,其內容主要由網站擁有人按自己的意思置放、排列。然而,網絡搜尋器則是按用戶自行輸入的關鍵字去提供資訊,這些關鍵字正反映了每一個人尋找資料的動機、喜好、心情,以至是一些長期蒐集資訊的習慣。網絡搜尋器大行其道,使一眾網站不得不按網絡搜尋器所提供的數據,去調整資訊發放和排列的策略。

AI將衝擊社交媒體市場

社交媒體和網絡搜尋器大大加深傳媒行業的挑戰和機遇。首先,傳媒自己的資訊,要不要免費提供讓社交媒體和網絡搜尋器?若然,則無可避免地被這些科技資訊平台牽着鼻子走;若仍然堅持收費,則會影響傳媒自己在社交媒體和網絡搜尋器的觸及率。再者,社交媒體和網絡搜尋器亦正吸取大量廣告客戶及預算,進一步影響傳媒吸取廣告經費的能力。

如今,人工智能對話系統似乎即將衝擊網絡搜尋器,以至是社交媒體的市場。現時人工智能對話系統已經能夠按人們十分個人化的需要,主動於網絡搜尋有用資訊,並加以整理、初步分析,更可以就用戶進一步的指令,草擬不同文案。這較諸用戶以關鍵字自行搜尋的效果,更勝百倍。

此外,人工智能對話系統正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程式與人們深入對話,按着每個人不同的對話歷史提供內容,以至是情緒反應。我相信,假如這種「人機對話」(human-machine dialogue)更普及、人們更能藉此得到滿足感的話,大家投入社交媒體的時間、精力以至方式,很難說不無影響。長此下去,傳媒行業又要面對怎樣的處境?這值得傳媒行業密切留意。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繼續閱讀
贊助商